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般若品第二
,即名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19),煩惱即菩提(20)。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19)血脈論:若識得施為邉屿`覺之性。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知、亦是佛。

    (20)生死即涅槃和煩惱即菩提二語,是大乘家常說的話,從世間有為的相對法說,生死是染污的,涅槃是清淨的,兩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從出世無為的絕對法說,煩惱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從煩惱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這是從諸法理性平等說,不是從事相差別說的。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21)、煩惱、塵勞(22),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23)。

    (21)五蘊者、一曰色蘊、二曰受蘊、三曰想蘊、四曰行蘊、五曰識蘊。

    (22)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云塵勞。

    (23)如來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禪定、三曰智慧。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不可缺。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24)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25);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26)、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27),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24)西天之法、凡顯物之多、常舉八萬四千之數。

    (25)八萬四千塵勞、猶言八萬四千煩惱也。塵勞即煩惱之異稱。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河沙眾惡、皆由三毒以為根本。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

    (26)無念、無妄念也,即正念之異名。正念乃八正道之一。又作諦意。即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為二:(一)世俗有漏正念,即與有漏作意相應之善念。(二)出世間無漏正念,即依無漏之正見能思惟諦境,而與無漏作意相應的明記不忘之念。淨土宗則有另解,謂面臨諸種遭遇,能心不錯亂顛倒而一心念佛,稱為正念。

    (27)以智慧照見事理也。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28)及般若三昧(29)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智小根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30)。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28)指一真法界,此即諸佛眾生本源之清淨心,亦稱為一心法界、一真無礙法界。

    (註)法界:若自現象與本體觀之,則可分為四義,稱為四法界:(一)法指萬法,界謂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乃構成一千差萬別之現象界,稱為事法界。(二)諸法之現象雖繁多,然其真實體性則常住不變,平等一如,超越語言文字,為寂然聖智之境,稱為理法界。(三)所有現象界與本體界具有一體不二之關係,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般若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