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般若品第二
熱。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約「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14)。
(14)以其著於無記空也。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15),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16)。心量大事(17),不行小道(18)。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15)傳心法要: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無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無罣礙。
又華嚴經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為佛教中最究極之說。蓋以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現種種之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別。種種之法、悉為絕對、而與一切法鎔融時、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咸味也。此妙旨在華嚴天台兩家發揮最多。即約觀法而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說。以一心三觀、示一境三諦之圓理。
(註)一心三觀乃天台宗之觀法。為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於一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稱一心三觀。此為圓教之觀法,係不經次第而圓融者。摩訶止觀卷五上載,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為空觀;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為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是為總中觀,此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之一心三觀。其中,所謂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隨緣形成一切現象,皆不實在,故為假,觀此則稱假觀;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現象皆真如顯現,無獨立之實體,故為空,觀此則稱空觀;一切現象非一非一切,同時具有上述兩種性質,此為中道,觀此則稱中道觀。如作空觀,則假、中亦空,以三觀悉能蕩相破著之故。如作假觀,則空、中亦假,以三觀皆有立法之義故。如作中觀,則空、假亦中,以三觀之當處為絕對之故。以此觀於空、假、中三諦之任何一諦,而三諦無不圓具,故稱一心三觀。然此不思議法,甚深微妙,其觀慧門,難解難入,故為圓教利根菩薩所修習者。
(16)一真是指絕對的真理而言,華嚴宗所謂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謂諸法實相,都是不離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場上談性,則一切法的不虛妄性和不變異性即是真如,故說一真一切真。
(17)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18)指空心靜坐等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