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行由品第一
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鍊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齊、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爾。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29)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29)頓悟之教、使人速成佛果、一直而談、更無委曲、不歷階漸、唯指本源、故稱為頓。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矣。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9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9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30),不論禪定解脫(31)。」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32)。」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