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行由品第一
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33),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30)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31)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32)祗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即是不二之法。蓋見性即是禪定解脫、禪定解脫即是見性。故繁言之則為三。簡言之則為一。
(33)五蘊(亦名五陰、即色受想行識)與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內界、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外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為六識中界)。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能薙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