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95集
物,何处惹尘埃」的偈,最应该归功于神会。六祖称赞神会有道理,他事实上也有实力,也是个开悟见性的人。【却得善不善等,】指的就是你看别人常常有分善跟恶,但神会的内心已经到达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善〕跟〔不善〕都平等,就是对待善跟不善的人,他都是平常心,平等对待。大家都说是修行人,但我们内在还是会比较讨厌所谓的恶人,我们内在这种憎恶的心还是很强,你对恶人是不是也能够平等心呢?我来给你分析一个概念,恶是他恶,但是如果你心对他起恶,是你恶。我们对别人看不顺眼,排斥他,瞧不起他,那就是你恶。我们一般尊敬人是选择性的,那个人值得我尊敬我才尊敬,我说那叫假的尊敬,那叫不平等的尊敬,这叫选择性的尊敬。不要这样,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该尊重。不要说人,纵使你家养的黄金猎犬跟外面的那一只流浪狗,你都要同样尊重生命。【毁誉不动,】指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一个人能够经得起所谓「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对别人的〔毁誉〕都能够不受影响,是不容易的。别人赞叹我们,我们的内心不动比较简单,但别人诽谤我们,我们内心不动比较难。比较有社会经验的,纵使别人赞叹他、赞美他,他是老船长,不太会晕船。有社会历练够的人,事实上是不太容易被别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但纵使你是个经验老到的人,当别人污蔑你、诽谤你,你心中那把无名火,就火烧功德林了,真的很不容易忍受。我们每个人都被误会过。为什么?因为别人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就误会你了。比如你先生很晚才回家,你第一句话就说︰「怎么这么晚才回来9也没有问原因,就责问他结果。小朋友放学回家,就说:「你的衣服怎么那么脏9你们讲话要训练一下,不要看到结果马上批评,我们要先探讨原因,这叫了解缘起。我们看事情真的很粗糙,很没有理智,都是惯性,永远都没有觉知到。活一辈子,小孩、少年时就算了,现在已经老了还这样。你有成长吗?只是脸皮越来越皱,衣服越来越松,但是心智根本没有成熟。为什么你的思维模式总是这个样子呢?但是有没有人跟你点破?所以学佛不是一直听师父在讲什么,而是你要越来越有觉性,你觉知你在做什么、讲什么、想什么,这叫觉性,觉性就是佛性,你要去展现出你的佛性。你们的觉性是什么?比如你们会问:「师父,《六祖坛经》上完了要上什么经?」重点不是要上什么经,重点是上完了,你们有没有改变?大家听完佛法,不是你得到什么,而是你放下了什么?你有没有放下你的烦恼、你的挂碍、你的症结?放下你的人我是非、爱恨情仇?放下就开悟了,这叫觉性。你已经听课听到耳朵快长茧了,不是接下来要听什么,这样你会迷惑,这样我会害了你,你也会耽误自己。我们停课一下,真正的用意就是希望你自己觉察,这两年多来领悟到什么?如果没有的话,你叫我留下来有何意义呢?!不是我不留下,而是你们赶我出去,你们好好地去参我这句话。所以当我们觉性生起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当别人毁谤我们,赞誉我们,为什么可以不动?首先你要做到自尊自重。孔老夫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你尊重你自己,别人怎么会伤害你呢?别人再怎么污蔑你,也不可能伤害得了你,除非你自己不尊重自己。但是尊重不是我行我素,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曾经有一个法师问我,他说:「我们到底求还是不求?依你来讲是求还是不求?」我说:「我既求又不求。」他说:「你什么求,什么不求?」我说:「我不求一物,唯求问心无愧。」我不敢说唯求作佛啦。所以,你尊重你自己,谁能伤害你?所以你需要被别人讲一些是是非非就动怒吗?不需要。当别人误会时怎么办?到底是该解释还是不该解释?你说该解释,落一边;不该解释,亦落一边。你读《坛经》那么久了,你应该知道凡事都应该中道,亦解释,亦不解释。对事情要解释,比如说你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