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94集
句话就是说他只想修行,但不愿意去思维理解。也就是说他听别人说:「你要好好修行。」他果然就好好地修行,这反而是障碍到自己。这样的人很多,他有修,但问题是傻傻地在修,这就是「只行不解,徒增无明。」这就跟「全执空,即长无明。」这句话相对。【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不行。不愿意去实践这是知识份子的毛病,听越多问题越多。你的问题是在你的言行身心,你只是听,却不愿意去做,你的身口意不能够配合,内在混乱、挫折,对修行越来越没有信心,这样反而会退道,害到自己。【但依法修行,】解行并进,这叫做自觉。【无住相法施。】就是为人说法,但不要执着「我在为人家说法」。《金刚经》到后面有一段「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该以这样的方式为人说法。【汝等若悟,】我以上所说的道理假设你们能懂。【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从今以后,你为人〔说〕法要按照这样的宗旨原则,也按照这样的原则来起〔用〕、来修〔行〕、来运〔作〕,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生活,这样就不会偏离六祖大师真正的意思。【若有人问汝义,】假设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将无对,】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回答说没有,那个人开悟。有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说有,那个人也开悟。有的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没有佛性,赵州禅师踢他一脚,那个人也开悟。他到底说什么?他说什么不重要。众生有没有佛性?有人说有,但他把佛性当成灵魂,灵魂在身体里面,所以众生皆有灵魂。事实上他的潜意识是执着我的,他是我执,把佛性变成我,但这个概念是很难破的,需要一个明眼人知道他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像梁武帝遇到达摩祖师一样,你会说他们层次不一样也可以,但达摩祖师不是处处在破梁武帝吗?「我有没有功德?」「没有。」为什么没有功德?为什么达摩祖师要这样讲?梁武帝就是执着有,才会问这样的话,他执着个人的名声,希望受到赞美。这个潜意识我们自己也知道,就像你买一件衣服,去上班时问别人:「你看,漂亮吗?」一个很自在的人,不会跟别人说:「我最近真的过得很自在。」讲这句话真的是笑话,自在这两个字讲出来就不自在。【问无将有对,】譬如说,人家问:「师父,有没有鬼?」对无神论者,我会说有鬼,对有神论我会说没有,因为鬼是人。到底有没有鬼?你死后就知道。有人问:「师父,到底要不要烧金纸?」「我跟我先生处得不好,到底要不要离婚?」或是:「我到底要不要买房子?」他们这样问都是陷阱,但你不明白那是陷阱,就给它跳下去,你造口业自己还不知道,他愚痴,连你两个人共同入火坑。【问凡以圣对,】「师父,佛在哪里?」「你就是佛。」「既然我是佛,就不用修了。」「你讲这句话就不是佛。」「师父,对不起。」「你能够承认错误就是佛。」「师父,你自己坐车回去。」「你讲这句话就不是佛。」这样会了吗?这才是考试,而不是叫你背三十六对,人生处事又不是在背书,你懂,就要这样用。【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任何的名词概念都彼此互为因缘,但是都彼此不执着。〔生中道义,〕,中道不是中间,〔中道〕就是不执着。【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会的人,以此类推。【设有人问:「何名为暗?」】假设有人问你什么叫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不要讲得那么困难。简单地讲,你讲任何一对的概念,就是互为因跟缘的概念。〔明是因〕,就是主因,〔暗是缘〕就是条件,〔因〕是因为,〔缘〕是所以,因为有个明,所以才有个暗,这样就很好懂。明跟暗它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当明消失了,就是暗。接着,〔以明显暗〕,就好像以白天来突显晚上,〔以暗显明〕,用晚上来突显白天。晚上跟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