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83集
即不落阶级?】问这个话很深,见到六祖的面也不啰嗦。〔当何所务〕就是说怎么修,〔即不落阶级?〕就是说怎么样才能够直接成佛,而不要一阶一阶慢慢来,比如说不要从声闻缘觉或不要从菩萨的五十二位阶或五十五位阶这样修。〔不落阶级〕,就是「我要直接了当,能够直悟佛地。」的意思,有骨气>师曰:汝曾作甚么来?】六祖大师并没有正面回答,先问他过去是怎么修的?【曰:圣谛亦不为。】这句话口气很大,就是我连佛法也不修,当然也有人把这个〔圣谛〕解释成四圣谛,这就代表他程度很高,因为四圣谛是声闻的修法,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菩萨要修六波罗蜜,他的意思就是他连佛法也不执着,这种境界很高,他已经达到连佛法都不执着。【师曰:落何阶级?】那你现在是什么层次?【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我连佛法都不执着了,哪有什么层次可言?!高人讲话,我们都像鸭子听雷。他层次很高,【师深器之,】这叫印可。六祖接下来就没有跟他讲什么,〔深器之〕,看重他。【令思首众。】令行思禅师带领大众,所以我说不是学多久的问题,是悟道深浅的问题,真正的辈份是谁悟得深,而不是你出家多久。当然,外表的事相还是要尊重。有时候你在看公案,你会觉得他好像没有说什么。但是怎么没有?六祖大师第一句问他:「你之前怎么修?」第二句又问他:「你现在到达什么程度?」听起来是很浅,但是画龙点晴,人家本来就是一条龙,只是六祖拿毛笔点一下而已。所以内行人不需要讲很多话,他有时候讲一些很平常的话,不高深,但是明白的人一听就明白了。【一日,师谓曰:】行思禅师自从参访之外,六祖把他留在身边。〔一日〕,就是时机已经到了。【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你应该去弘法,不要老是躲在这里。【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他从〔吉州〕来,所以又回吉州去,已经学成了,该回去了。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甚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益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怀让禅师,】一个了不起的〔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慧〔安国师〕,跟六祖是师兄弟,他的老师也是五祖弘忍。前面只知道神秀跟慧能,还不知道慧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怀让禅师去参访慧〔安国师〕,慧安国师知道他在这里不能悟道,所以就告诉怀让禅师:「应该往曹溪去参访六祖慧能大师。」这就是古大德的肚量跟胸怀,跟现今的人胸怀不太一样。天台智者大师因诵《法华经》而开悟,他开悟得很早,当他开悟之后,皇帝请他到京城去上课。他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人数不多,假设四十个人在听,有二十个人悟道。后来,有四百个人在听,就只有十个悟道。后来有一千人在听,就只有一个悟道,最后他就不讲了。按照现象界的角度,就代表听智者大师讲法的人越来越,从四十到四百到一千,按世俗的讲法是这个法师真会讲,越讲人越多。但对智者大师来讲,内心却很感伤,表面上很多人来听他讲课,但事实上大家越来越迷失了,不是要修行了,所以他又回天台山去隐居。他一生隐居好几次,但还是被请下来,这次他又是隐居。各位,这才是有良心、好的老师。我们一般觉得越多人来听就代表他越厉害。智者大师之所以离开,他感叹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他没有怪众生,是怪自己没有德行,所以才人越多,越少人悟道得法。他觉得自己修得不够,才又隐居回去修。他还是个开悟的人呢!只是说过去的人的肚量跟现在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为你好,你只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