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76集
诵《大般涅槃经》,他应该会听到。你看六祖大师的根器多好,他一听就知道那本经在讲什么。那一天有个同学发了一个愿,在三个月之内诵一千部《金刚经》。当他诵完之后,我说:「你真不简单,已经诵了一千部。那《金刚经》到底在讲什么?」「师父,我不知道它在讲什么。」「那你白诵了,你诵了一千部的《金刚经》,却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六祖为什么一听就知道?」我们到底掉入一个什么样的陷阱?为什么诵经不解义呢?常常有人讲:「你就念就好了,有一天你就会知道。」这句话不够圆满,有时候会害死你们。你们都没有检讨原因,没有自我反省:「为什么我这样诵却不知其义?」修行如此,读书也是一样,为什么诵经不明白经呢?因为你没有思维经中的法义,你怎么会懂!学佛法要「闻思修」,你要思维。为什么?《金刚经》分明跟你讲「受持读诵书写为人解说」,它是有次第的。你还是要思维的,不是傻傻地诵。无尽藏比丘尼只会诵《大般涅槃经》,但她并不明白这部经到底是讲什么内容。六祖大师之所以一闻《大般涅槃经》就知道,是因为他是个开悟的人。他已经明白了,因为他听任何一本经典都不离开自心自性。比如,一个对绘画很内行的人,他看一幅画,他讲得出来这幅画的画风笔法是什么,外行人根本看不懂。一个会下棋的人,他一看就知道这个棋不应该这么下,外行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们以世间法来讲就很清楚,内行人跟外行人的区别。一样的道理,开悟的人叫内行人、过来人,所以他一听就懂,没有悟到的人是门外汉,他当然不懂。刚才同学分享得很好,佛法里面谈无始无终,说目标是假名,每个当下就是一个终点。如果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到,就能够体会到当下,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快乐。我们学佛法,就是希望你觉得很快乐。【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无尽藏比丘尼问六祖大师字,按理应该不是问这个字怎么念,而是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意思就是说:「如果连这个字都不懂,串连起来整个句子你怎么会懂呢?」这个叫做脑袋的概念。【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这八个字非常有名。我先用一句话来谈:「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文字和语言就是心的展现,但是我们看到别人的展现,却不明白他的心意。父母亲明明对孩子好,这是父母亲的展现,但是孩子却不明白父母亲的心意。同理可证,我们读了佛经,却不明白佛的心意。人跟人之间,平常在讲话,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你的心意呢?!常常会造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意是会错意。讲话会会错意,你看书也会会错意,尤其你看佛经,更容易会错意,尤其佛经里讲的空,或非有非无,非色非空,非常非无常,这样的概念很多人被绕得头晕脑涨,不知道它到底想要表现什么。假设你有机会看到《大般若经》,它常常用这样的文字,几乎整章都这样写,非什么非什么非什么,一百多个非什么。你一句句解释也可以明白一个概念。请问,我们对一件事情可以举多少个例子?假设我要讲的话,我可以一直讲下去,哪怕一万个,或更多。但是,现在你不要执着我在举什么例子,而是你要明白我想要告诉你什么。我说《大般若经》常常用「非」字是什么意思,它只不过是叫你不要执着。但是它透过各种角度来跟你说右边不要执着,左边不要执着;前面不要执着,后面不要执着;里面不要执着,外面不要执着;现在不要执着,过去不要执着,未来不要执着,连不执着也不要执着,连成佛也不要执着。现在讲完了,并不代表你听懂了,「连成佛也不要执着,那干嘛成佛?」你讲成佛也是执着,那么你不想成佛也是执着。比如你跟别人讲:「你为什么要执着吃辣的呢?」人家可以跟你说:「你为什么执着不吃辣的呢?」这就是你不明白佛的意思。现在六祖大师所讲的意思是:「无尽藏比丘尼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