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76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76集参请机缘第六大藏经其中有一套,叫《乾隆大藏经》,里面也有收录《六祖坛经》,但到第五品就结束了。为什么?因为它认为后面的部分都是后人增录的。六祖开示真正是到第五品,但是后面不是没有价值。从第一品到第五品,你们会产生一个误会,以为你们看懂,其实,我可以保证你看不懂。学生真的学会了,就要考试,考通过了才是真会。第六品就是考题,你只要今天回去看看第六品,摸着良心讲,你不敢说你看懂。有的你好像懂,但有的你真的不懂,那就证明你不懂。如果有人说他《六祖坛经》看懂,你就跟他讲第六品的公案,他就会知难而退。《六祖坛经》前面有故事,后面有情节,所以真的很好看。〔参请〕指的是禅师来参访六祖大师,〔机缘〕就是六祖大师认为机缘已经成熟,所以才为他们开示。为什么说〔机缘〕、时机不对不可以讲?而且有人读了禅宗的公案都误会,以为禅师都疯疯癫癫的。后人是因为这个个案特殊才收录,平时禅师是很正常的,我们平时都应该正常的对待人才对,只有少数人有那个程度才可以那样。请问,你们觉得我是疯癫还是正常?如果我疯癫你们早走光了。我上课还是比较正常,一般人还是比较喜欢正常。其实应该说,你现在是反常,哪一天你快要正常了,再推你一把。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徧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一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第一个公案是六祖大师还没有出家之前,他还在逃难的时候,有回到〔韶州曹侯村〕,当时〔人无知者〕,没有人知道他是六祖。但他逃难总需要有安顿嘛!那时候有个读书人叫刘志略,既然是读书人当然有所涵养,所以能够知道六祖大师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般涅槃经》。】〔无尽藏〕比丘尼到最后也开悟,开悟后她曾经写过一首诗。无尽藏比丘尼常诵《大般涅槃经》,这一本经全台湾应该只有我们在上,说不定全世界啦。我会上这本经的因缘是因为《六祖坛经》后面的公案常常提到这部经,为什么现在的人很少读这一部经?这叫因缘。现在的人大多不知道有这部经,但每个人都知道有《华严经》、《法华经》,但六祖大师那个时代却很流行《大般涅槃经》。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的浓缩和整理,把佛性讲得最清楚。再来,六祖大师的思想表面上缘自《金刚经》,但事实上六祖大师谈很多问题都是出自《大般涅槃经》的思想。尤其刚开始六祖大师遇到五祖弘忍,他所谈的就是《大般涅槃经》的思想,并不是《金刚经》的思想。所以有人考证,认为在遇到五祖之前六祖大师就听过《大般涅槃经》。我们最主要是要明白法义。【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这是什么境界?这样的境界跟他当初听《金刚经》一样,他一闻到就悟。六祖大师应该是住在那里,无尽藏比丘尼天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