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74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74集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由用归体。请用你的心,回归你的本性,很清楚,请不要让你的心向外攀缘。【是归依真佛。】这样叫归依自性的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净意,即清净你的意念,彻底的去改过迁善。【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净身。这是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净口,你不要开口说别人是非长短。古人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行」。【是自归依。】我不要看你的归依证,你变好了才是重点。下次我问你:「你归依了吗?」你就做给我看。你们听我的课我都会讲关键字,这样你比较好读。这一段在叫你改过,后面那一段就是叫你迁善。现在六祖大师说归依的方法,把你恶的身口意变成善的身口意。【常须下心,】谦卑。心没有谦卑怎么有办法对别人恭敬?【普行恭敬,】对应前面所讲的「内调心性,外敬他人。」假设你能够这样做,就能够改过迁善,日久行深,自然就能够见性了。六祖大师虽然是顿悟,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顿悟,按照这样地做,纵使现在没有办法顿悟,以后也有办法见性。送大家一句话,有时候顿悟不离渐修,理可顿悟,事当渐修,大家也不要太过着急。【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见性之后一切障碍就没有了。【是自归依。】迁善。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不是叫你如同草木,如是这样,就是断灭。〔不思万法〕,到底有没有感觉?有很多人打坐误会要坐在那边放空。前面《定慧品》已经讲过,它不是断灭,也不是顽空。举个例子,镜子的本身没有起心动念,但它有作用,拿什么东西在它面前,都能够照映出来。我们的佛性就是这个样子,虽然本来无一物,但佛性并不是没有觉知,佛性有它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是不需要刻意起的,它自然有它的作用。如果你明白,你要注意到,〔不思万法〕的意思就是叫你偋息诸缘。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偋息诸缘?就代表我们的心死不了,因为我们的心有很多的欲望跟欲求,这样你的心怎么能够止息呢?为什么说要透过原始佛教的四个根本教育:「无常、苦、空、无我」?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能够确认是无常,能体悟到是苦,空,和无我,心才能够死,就是止息。境界分三种,一种是顺境,一种是逆境,第三种叫舍境,就是没有好、没有坏,不苦、不乐,那都是发呆。一般人最讨厌逆境,最喜欢顺境,还会偶尔发呆,你不会离开这三种境界。但是我们一般很粗糙的概念,认为顺境是乐的,逆境是苦的,舍境是平的,完全是错误,因为这三种境界都是痛苦的,这叫三境配三苦,顺境叫「坏苦」,逆境叫「苦苦」,舍境叫「行苦」。上面这三个字「坏、苦、行」表面上不一样,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无常」,下面那个字就是苦,「无常」故「苦」。现在不是笔记抄完你就没有事了,笔记抄完你也很快乐,你不会痛苦,还说今天很高兴,学到三苦,你还是一直想要去追求。你想追求什么?就是因为你的心死不了,一直想要去追求顺境,难怪不能觉悟。什么叫坏苦?坏就是所有的东西会成住坏空,这个坏原则上就是会变坏,所以这个顺境一定会再变,一变就变逆了。不论你现在遇到什么快乐,那个快乐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7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