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70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70集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正〕而不〔邪〕。什么叫正?什么叫正确的观念,这个问题常常会有人问,尤其是知识份子。〔正〕跟〔邪〕到底怎么分?什么是真理,什么又不是真理?学佛法,不要把自己弄得很复杂。现在所要讲的就是归依法,〔归依正〕法的意思。学佛要学正信佛法,你会常常听到「正」这个名词,但是你又讲不出所以然。事情上,很单纯地,〔正〕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不然就是一法印,「缘起性空」。我们常讲依法不依人,要依这个法,就要回归于正,如果你离开了这个核心,很容易走入偏或邪,你却完全不明白。说它复杂吗?很简单,三条而已。我详细把这三条讲给你听,不就得了吗?但是,光是这三条,讲十年给你听,你也是不会。你会用脑袋想说:「有什么不会呢?已经解释得那么清楚了。」哪里不会?因为脑袋都是停留在推理、猜想、想象,和真实的根本不一样。所以,要透过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看经典,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看经典,你的悟就会越来越深。知跟行事实上不是二,是一,王阳明谈「知行合一」的概念,说「真知必然真行」,也就是说真行必然有真知,这两个是不能够分开的,所以「知而不能行」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这是王阳明提出的一个很真实的理论。透过这几年,我也可以肯定这个理论是对的。知道却行不了,这个理论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你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你不可以说你知道。比如说:「我已经知道无常了,但是我还是执着。」你凭什么说你知道无常?!这句话原则是不能够成立的。有的人,因为这句话,一直误会,拿这句话来阻碍自己学习,也阻碍别人成长。他跟别人讲:「你知道那么多,你又做不到。」这句话好像说你知道也没有效。那我们都不要读书就好了,这不可以成立。你为什么要送你的孩子去读书?你还不是要让他知道?让他学一学之后,他又好像背道而驰,他在学校到底学到什么?他知道什么?你不可以说他知道啊!他今天知道,他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你现在一定要透过实践,才能够讲:「我渐渐知道了。」你没有实践,凭良心讲,大概都是在猜想,猜想那种状态,或猜想它是什么,这没有意义。你要注意到古时候的禅师事实上是很少上课的,但是他只要要开示,几乎是百发百中,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讲,那一刹那你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你不教他东西,他是不会留下来学的,因为他是带着脑袋来的,你不满足他的脑袋,他就不会继续学。如果你不相信,下次上《六祖坛经》的课我不要讲话,你肯定不会再来学习,因为我们希望带着满满的知识回家,无论你说那个叫知识还是叫智慧,那都是你自己想的,要骗你的脑袋很简单。我跟你说你今天带很多的智慧回家,你就很高兴,我跟你说你今天得到一些知识,反而成为知识障碍,你就会生气。那还不是一样?我只是换几个名词,事实上,你就是带那些东西回家,对你的生命没有帮助。但是当你做下去就不一样了,当你去做的时候,已经开始改变了。你不习惯打坐,你现在开始坐下去的一刹那,不管你坐得好不好,你已经改变了。或以前学佛学很久,不好好学拜佛,很多人学佛学很久,还是不会拜佛。那你是什么意思?「那不重要,诚意就好了。」这样讲是不对的,这是你自己的内心,要看看你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你要学佛,却不愿意恭敬的向佛顶礼,你是在想什么?「一定要这样拜吗?」拜下去你就知道了。「一定要这样做吗?」做下去你就知道了。「念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吗?」念下去你就知道了。你先不要用你的脑袋,你先做下去之后,我再跟你讲。甚至我可以坦白告诉你,你做下去,人家还没有开口,你就说:「感谢,我已经懂了。」有这样的人,这叫做一种领悟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7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