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64集
,太令我们赞叹了。这本经对儒家及禅宗的影响太大了,佛法在台湾这么兴盛,《坛经》实在是功不可没。它影响了很多的知识份子,因为它谈的东西实在是太贴切、太平实,所以很多人都很欢喜,但修起来却很苦恼,因为表面上都看懂,却不知怎么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它的核心到底是在哪里呢?我们这一班的同学研究佛法很深的人并不多,我所讲的很深的意思就是你懂很多佛学的思想、宗派、知识或法义,但是这样的人不见得是修行人。修行人是什么?你不见得要懂太多的法义,但是你不要误会我,我不是叫你看《六祖坛经》就好,其他经典就不要看了。你会修行又深入经藏当然是一百分,万一各方面的条件、因缘或志向不在这边,我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岗位上修行,你在公司上班,公司就是你的道场,你在家里面,家就是你的道场,但是有个道场,无论你在哪里都没有离开那个道场,那就是你的心,你心中的大道场,所以你只要掌握到几个正确的概念,按照它去修行,就可以开悟。六祖大师证明给我们看,按照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按照《金刚经》的四句偈,比如说你只要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或你只要懂「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任何一句话你真懂,真正按照这句话去做,你必然能见性。禅宗跟净土事实上最倾向于实修,禅宗不见得要读很多经典,学净土的人也不见得读很多经典,大不了净土三经或五经,所以我们会劝老菩萨:「你就好好地念佛就好。」大家不要误会,修行跟你读多少佛经不相干,读了很多佛经并不代表你会修行。为什么?你要扪心自问,读了这本经之后,你的生命到底有没有改变?没有的话,那就等于零。你读了十本佛经之后,你自己的脾气毛病有没有改变?没有的话,那就等于零。我常常看到很多的人,他们探讨佛法一定会吵架,就是研究太多了。我曾经听过一个法师,他也在电视弘法,相当有名。他说他还没有出家之前,有一天,跟人家辩佛法,结果辩输对方,就发誓:「下一次我看到你,我一定要辩赢你。」所以他发愤图强,再继续研读佛经,只要看到的佛经都买回来看,三年之后,果然再度遇到,结果他辩赢了那个人。在辩赢的那一刹那,本来他应该欣喜若狂,结果他觉得相当地空虚,突然觉得自己很无知,原来探讨佛法就是想把人家辩倒,因为这个感触,所以他出家了,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我的个性是不喜欢跟人家辩,并不是我风度好、气度佳,而是我没有那个胆。你读了这些经典,你一定要明白,「学以致用」这四个字我们从小听到大,但你扪心自问有做到吗?很多人在学校不管读什么科系,出来却是从事另外的行业。一样的道理,我们不要说读佛经,纵使读四书五经这些圣贤书,但是你都做什么事?荒唐事!那看荒唐书就好了。最起码看圣贤书,就学做圣贤书嘛,更不要说读佛经了。我们现在读佛经,就要做佛事。什么叫做佛事?佛就是觉,所以你要做觉悟的事嘛!你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是不是觉悟的事呢?你有没有教人家觉悟呢?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就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学以致用」,就是这么清楚,这个东西若用不出来,我就不学。为什么不学?因为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生命有限,大不了百年,这一百年一下子就过去了。很多东西你要问你自己,从很简单的概念开始检测,这就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他就一天到晚研究这里面的思想逻辑和思维,接着再研究这本经跟另外一本经的差异性,接着再研究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什么不同?接着再研究净土宗跟禅宗哪里不一样?接着再研究显教跟密教有什么差别?接着再探讨出家跟在家。如果你把这个当成修行,只要你没有减少烦恼,那都是骗人。你们对自己要有很大的信心,不要一直担心你读得不多,或你懂的不多,或你很畏惧佛学的名词。我们在上《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