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64集
扰乱。第二,〔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烦恼〕从哪里起?还不是你的心!你的内心先创造了众生,再由众生创造了烦恼,真是复杂。我们的心本来就会有作用,那才叫心嘛,心怎么可能不作用!但不可以起作用来吓自己、苦恼自己啊!我们要起帮助众生的作用,起智慧慈悲的作用。举个例子,半夜走山路,假设没有月光,要不要带手电筒?带手电筒要不要打开?要嘛。手电筒可以产生作用你为什么不打开?手电筒就像你的心,你可以决定开或不开,你自己不开,所以才不小心跌到山谷下去。要好好地探讨你的心为什么是这种状态,这些复杂的原因,都来自于「无明」,不明白,就是无知,无知才会不断地创造烦恼。第三,〔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我们上节课说,开悟之后你要〔法门〕无量学。到哪所学校去学?要从自性学。为什么?因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因为「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不从这里学,要从哪里学啊?又怎么能够通达呢?要知道内心的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太辽阔太广大,我常常奉劝各位,过年不要到世界各国去玩,何不往你内在的世界去环游旅行呢?你知道内心的风光多美吗?不用排队、不怕塞车,又不花一毛钱。有人跟我讲:「师父,那是不是要学很多东西?」我说:「不用。」为什么?你们回家需要几把钥匙?一支就够,门就打开了。你不要捡别人的钥匙来开自己家的门,你怎么打得开?或者不知道哪一支,就一支一支来试,你要试到什么时候?这就是学佛法没有智慧,不知道怎么学,乱跑道场,你这样不会累吗?不把正见培养起来,这样会浪费你的生命。第四,〔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佛〕在哪里?六祖讲「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所以你当然要去成就你自性的佛道,离开你的自性,还有什么佛可言呢?一样的概念,你们有没有受过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皈依的佛现在在哪里?你皈依的僧现在在哪里?你皈依三宝,你所皈依的佛根本不在了。原则上你不是皈依外面的佛,而是皈依自己内在的佛。我常常讲,释迦牟尼佛已经不在了,你现在是皈依哪一尊佛?所以,要回到你的内在,不然你是不会感动的。真的明白道理的人,当你看到佛像,或当你拜下去,事实上都会有无限地感动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最传统的就是一尊佛旁边两尊菩萨,中间那尊佛就是你的本体,旁边那两尊菩萨就是作用,这叫体用,就这么简单。旁边那两位菩萨,一个一定代表智慧,另一个代表慈悲,比如说阿弥陀佛代表你的本体,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就代表智慧。如果你说,有的人摆释迦牟尼佛跟文殊、普贤。那释迦牟尼佛就是你的本体,文殊菩萨就是智慧,普贤菩萨就是慈悲,这就叫表法,学佛你只要看到那三尊佛像,就已经跟你讲得很清楚了。你拜佛就是在拜自己,你一拜下去就是在拜自己的自性佛,你拜下去,起来后要想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展现你自己的妙用呢?你有没有智慧呢?有没有慈悲呢?所以每天都要反问自己,这样拜佛才得力,才会有作用。你要从〔自心〕跟〔自性〕好好地来下手,把过去的错误、体悟勇敢地讲出来,学佛,首先你不要再掩饰自己的过失,六祖大师说「护短心内非贤」,我们很多人一直在掩饰过失和缺点,伪装自己的缺憾跟自己不及的地方。你想进入你的心,就要去探讨,如果能一一从这个角度切入,接下来才有可能明心见性。如果你这些概念不能突破,书店里的佛经让你看完也是一样。修行的问题完全不可以骗人,一个人他只要愿意,就能彻彻底底地从内心下手,自己为自己负责任!我每到一个地方上课的第一本经典几乎都是《六祖坛经》。你说它生活,它很生活,但是你说它深,它很深。有一些老法师很坦白地讲,《六祖坛经》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但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佛经这么样地亲切,而且像六祖这样平实的人,却有这样了不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