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57集
到,还在门外。」就像你要去找一个你从来没有找过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那个地址,按电铃没有人在,但起码你还是找到了那个地址,站在门外。这四个阶段,你懂了,整部《华严经》你就懂了,《华严经》就讲这四个阶段。什么叫里外?为什么在《坛经》里讲顿悟?顿悟是什么?顿悟就是「理顿悟」,就是「我懂了」,就像早上跟你讲无常的概念,你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你对无常完全懂了吗?懂不懂,试验下去就知道。我用个最简单的解释,比如说:「请问,你作文写得好不好?」假设你今天是个国文老师,一开始就要跟学生讲,作文应该怎么样写。首先要知道,第一作文的体裁,看你是要写抒情文还是论说文,是要写新诗还是写散文,他一定要知道体裁嘛!之后,怎么去下笔,作文的布局一定要知道起承转合。把架构讲完了,接着就是内容,内容的取材,不但要有道理,还要举例说明,还要有正面跟反面,最后要综合。就是把它讲得很清楚,然后学生说:「啊,我已经知道怎么写作文了。写作文的道理我懂了。」这叫做「理无碍」。那你们修行呢!佛法的道理懂了吗?全部懂了吗?你佛法学了很久,它的道理你真的透彻了吗?懂了叫顿悟。接着就是事,就是悟后起修。事就是事情,你要去做,道理懂了你不去做,一点意义都没有。现在老师教学生写作文的道理,他们懂了之后,就要开始写作文。写下去,才知道有障碍,比如说,他虽然知道布局,或他会写引言、结论,但内容呢,他肚子里没有墨水,所以不知道如何叙述,或是词穷,或是不会引用成语、诗词,或是不会应用典故他做下去之后马上知道他不足,所以他要慢慢学,这才叫修,你要慢慢地修。一样的道理,我们现在以修行的角度来说,你现在佛法真的懂了,开悟了。但是开悟的人不一定毛笔字写得漂亮,我们只能够说开悟的人学毛笔字一定比其他人快,因为他道理通达,他只要静下来练习,他一定进步神速,并不是他开悟就会弹钢琴、打电脑、写书法、画画。他要学习,所以要「修」,这是「事无碍」的层次,悟后起修是这个修,在佛法当中他修的是福跟慧,〔自修自行〕就是修福慧。我们一般人的解释就是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言行。」这样讲对,只是还没有开悟。那个「修」,跟悟后的修境界有点不一样,悟后的修是修福慧,悟前的修是改毛并去脾气。什么叫修福?修福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要去利益别人,利益众生。修慧就是说所悟的境界,他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的智慧那么高深,他还没有那个能力,所以他还要再修慧,不断地去深入,让他的智慧更深入。接着「理事无碍」,我道理懂五分,我所展现出来的必然是五分。一般人只要修到「理事无碍」,他的境界就几乎是菩萨的境界。什么叫「事事无碍」呢?这是最难懂的。去上班是一件事,把工作辞掉是一件事,两件事情无碍。糟糕了!你就觉得奇怪,难道做好事和坏事是无碍吗?这个概念你就开始转不过来,难道向南走跟向北走竟然是无碍?我们一般人都会觉得这些事情是南辕北辙,怎么可能是无碍呢?这个就是没有彻底真正地明白。世间的真相是「一切是平等的」,这才是世间最彻底的答案,既然如此,当然事事就无碍了。所以,我们在谈道理可以这样谈,一次把它谈完,但修行不可以这个样子,还是回归「理无碍」。你现在就是「理有障碍」,回家跟孩子讲话,孩子一问你问题,你就无话了。比如说,孩子问你:「为什么要读书?」你就说:「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孩子就问你:「老爸,你过去有没有读书?」「有。」「老爸,你叫我好好读书,你为什么自己不好好读书?」我们常讲「做人子女的就要好好地听父母的话。」「那老爸,你哪里有听爷爷奶奶的话?」「老爸,你说对人家要有礼貌,你为什么对妈妈大小声?」这时你就很有挫折感。所以,世间人一定有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