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56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56集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你今天这个懂了,就没有白来。按照文字的翻译,就是不要执着一切的现象,当你不执着,你的心自然就定了,这样的解释对你没有意义,你是完全做不到的,读佛经不是这样读的。而是说:「我应该如何修行?我应该怎么做到?」我们读佛经不是要拥有佛学知识,而是要变成那样自在无忧无虑的人。为什么大家在读佛经的感觉感触没有很深?因为你没有去探讨你应该怎么去做。比如,〔外离相〕就是不执着一切现象,就是不执着。但是你现在随便跟一个人讲不要执着,那个人会认同你吗?他甚至会瞪你。不但别人听不下去,连讲的这个人都执着,你自己都做不到,还叫人家不要执着。你常常用这样的话来安慰别人,你看有没有效?「唉呀,不要执着啦,放下啦9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话来安慰别人?你明明知道你这样讲话没有力量。当别人问你:「好,那如何不执着?」你叫我不执着,不执着是果,我不是要听不执着这个结果,这个已经是个开悟的人的境界,他才可以不执着。我们现在一刚开始不是要听不执着,而是如何才能够不执着。你今天学佛,无论你学哪一本经典,哪个法门,显教或密教,南传或北传,大乘或小乘,渐修或顿悟,都是一个问题,佛是要教你不要执着。现在你要去探讨如何不执着,如果连如何不执着的理论你都不懂,你根本没有办法修行。要找到像六祖这样的人,一闻就不执着的人,千古难得,当然六祖的过去我们不知道,他必然有很深厚的因缘,所以他才可以如此示现。你要往自心去体悟,文字是一个助缘,你要藉由文字来回归你的内心。你要去探讨:「我如何不执着?」有很多人看完《六祖坛经》很法喜,但他一定不会修,我们已经试过太多的人。为什么?你要去探讨:「我应该怎么样达到那个境界?」我们现在就要谈如何能够不执着。佛当初教修行人,所讲的理论没有那么复杂。弟子们都很直心,一听佛讲,专心修行几天就证悟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罗汉。我们现在这些人对这些最简单的理论都放任它,甚至不屑,然后经典一直翻却没有效,不愿意下去修,这没有用。这个《杂阿含经》,经文一打开的第一段,佛就跟弟子讲,你应该去观五蕴,就是你的身心。怎么观?去观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透过这样观察之后,你就会离开一切的贪爱,接着你就解脱了,就证悟阿罗汉了,很单纯。我们这一辈子第一个目标,纵使四果冰吃不到,也要初果,假设你能够证悟初果,你这一辈子也不会白来。佛一刚开始就是这样教,很多人一修,他们很快就开悟。但是你摸着良心讲,你有去观无常吗?没有人要观。那你学佛干什么?你读了《六祖坛经》不是要明心见性吗?不是要心开悟解吗?不是要悟道吗?不是要识自本心吗?你不开悟怎么识自本心?修行很单纯,没有那么复杂,你不要把自己弄得那么复杂。如果人家问你:「什么叫佛法?」「什么叫正法?」你就回答:「小乘法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法就是一法印,缘起性空。」佛法就讲完了,正讲倒讲,都离不开这个核心。为什么叫三法印?为什么叫一法印?为什么叫印?这个印就是印证,你离开这个观念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学佛学到最后,你应该绕回来从头学,你知道吗?你要去修「诸法无我」,这是「空」的概念,「空」很抽象,叫你悟「空」事实上是很困难的,你应该从「诸行无常」开始修,无常只要一修起来,自然就无我了。最困难的就是第一关,这一关证悟了,「无我」就很快了,接着「涅槃寂静」,就开悟了。无常的概念,你们不会觉得很深奥,依各位现在的程度,你们一定知道什么是无常,你现在能够理解它,只是你不愿意去修,或者你愿意去修,但不知道怎么修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5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