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44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44集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史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史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出自《维摩诘经》,这叫「自心净土」。有西方净土,也有自心净土。如果你已经达到自心净土了,你就自己决定要不要往西方。你继续留着也可以,因为你有本事。但是你说:「在台湾这么久,我也想出国留学。」那也可以,你想去,阿弥陀佛不勉强。问题就是两个你要选一个,要么就达到自心净土,要么你就真的能够到西方净土。当然,达到自心净土的人,要到任何地方都可以。你看六祖大师后面并没有跟弟子说要去哪里,就代表十方法界任他遨游。【史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这是譬喻的话,不要说:「六祖惠能大师没有读《弥陀经》,西方是诸上善人在一起,怎么会这个样子呢?」六祖只是做个譬喻,〔有愆〕就是有罪,重点不是〔东方〕或〔西方〕,而是你的心清不清净,没有罪心才会清净嘛!你心中有没有罪?我们到底有没有惭愧?有惭就是对不起自己,有愧就是对不起别人。很多出家人也自称惭愧僧,古人常讲问心无愧,就是说他没有对不起别人,但他不见得没有对不起自己。你惭不惭愧?惭愧!你虽然没有对不起别人,但是你对不起自己,因为你没有「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因为你不明白你的生命,因为你不了解你是谁。古人讲这句话境界已经很高,但探讨起来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不要对不起自己,为什么?你自己就是众生,所以你要度你自己这个众生,这是个重点。【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当然求生娑婆。你说娑婆有罪,去哪里呢?这不是踢皮球吗?所以这不是哪个地方的问题,不是〔东方〕也不是〔西方〕的问题,是你心的问题。很多人不喜欢扫厕所,就像在公司,有时候会分配清洁工作,有的人负责办公室,有的人负责茶水间,有的人却负责化妆室。「有的人负责佛堂,为什么我要负责寮房?」你自己想想看,当你在扫厕所的时候,你就会提起这个问题。请问,大殿比较清净还是厕所?不是地方的问题,是你心的问题。日本有个公益团体,专门给人家洗厕所,而且规定不可以用刷子,马桶脏了,就用指甲去刮。人家只是公益团体,我们说世世常行菩萨道,只是会去买玉兰花供佛,厕所却不敢去,我们这样的修行就是不圆满,这跟没有修行的人一样,也是选择他喜欢的,这个概念你真的要打破。就好像有的家庭主妇,不喜欢下厨房,你要突破那个油腻的概念,突破厕所污秽的概念,那是你心的问题。你要庄严佛净土。佛净土在哪里?奇怪,你家厕所就不是佛净土?把它庄严一下吧!不要问求生哪里。当然有的人没有信心,你这样跟他讲他还是没有方向,这时候你就要明确跟他讲:「好,你去那边。」就好像我有个学生,我跟他讲:「你每天至少念三千句佛号就好。」他说:「古人不是说要念十万句吗?」我说:「不用,你就念三千就好了。你如果做得到,再来念三万。」你们不要小看三千句,现在不是念多久的问题,是持续的问题。你们知道三千句佛号要念多久吗?正常的速度,你念一句几秒,念三千句佛号几乎快三个小时。因为要念十万句佛号,就念得很快,不如慢慢地念三千。不是多寡的问题,而是你念佛的品质要好,品质好你就得力。【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凡愚]讲的是一般的信徒,听人家说念佛很好,他也想去念,但他却从来不想精进地去突破、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