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38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38集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烦恼暗宅中,】〔暗〕就是无明,无明让你看不清楚,你就会自寻〔烦恼〕。举个例子,当你是婴儿的时候,你没有看过你出生,因为那时候你不懂。当你要死亡的那一天,你也没有看到你死亡,因为那一刹那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你能知道死亡?因为别人有生死,你看到别人的生死,所以你知道有生死的问题。但是你不只看不到你的过去和未来,你人生的这段时间,你也根本看不到,你根本看不到你在做什么,你只知道你的烦恼、痛苦和无奈,你只感觉到别人不了解你,但你又何尝了解别人。你这一生到底做什么,你不知道,这统称自己的无明障碍到自己,所以六祖才说,一个有〔烦恼〕的人像在一个暗无天日的房子里面。【常须生慧日。】你应该生起智慧,就像一盏灯像太阳一样。你要生起智慧,就要像前面说的「合理还归一」,你要明白真正的道理就是那颗心,那一颗心明白了,智慧就打开了。【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这是《坛经》里面很重要的修行概念。什么叫〔邪来烦恼至〕?〔邪〕就是不正,不正就是错误的观念,就是你自己的偏见、邪见。一个人的〔烦恼〕还不是来自自己错误的观念!你不相信,你把每个人的烦恼做一个调查统计,都来自于你不明理。烦恼你的孩子不听你的话,却没有烦恼你不听自己的话,这就很奇怪。曾经有很多父母问我怎么教育子女,我回答:「让你的子女感动!而不是讲一番大道理给你的子女听。」你要跟他讲什么道理?你不要以为听完《六祖坛经》以后,回去给他讲道理,你想跟他说什么?「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为什么这么讲呢?你明明知道他不认同你,你跟他讲那些话,根本就没有意义。你要让他认同你的人,就要让他感动;让他感动之后,话不需怎么讲,他也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无论面对任何问题,你去做就对了,而不是在那边争辩、在那边讲,那些都无济于事,只要你以身作则,尽心尽力教养他,无怨无悔的去做,因为他是人,他有佛性、有良心,一定会被你感动;只是有的人个性倔强,不会在你面前认错,你知道就好了。好好地教育你的子女,侍奉你的公婆,好好地对待你的另一半、你的朋友、你的同事,好好对待跟你有因缘的人,无论他们对你怎么样,你就尽心尽力对待他们就对了,这样必定成佛,那你还有什么烦恼?讲完了,你人生有什么问题?烦恼怎么起?你有正确的知见,〔烦恼〕自然不就消除了吗?我们常讲想开不就好了吗?另外以修学的角度来谈,你现在在静坐,念佛或诵经,突然有个邪念生起了,这叫〔邪来烦恼至〕,你在诵圣人的经,但你的思维是这么邪恶,产生极大的冲突。或是你在打坐,刚开始坐,坐下去像佛祖,但坐在那边越想越气,因为你的心中有怨恨,每个人都是有怨有悔,你不觉悟,怨恨怎么会消?觉悟了,哪来的怨恨?当你发现你的观念不对,「唉呀!罪过罪过,阿弥陀佛,我为什么生起这样的观念!赶快拉回来,赶快生起我的正见。」这叫〔正来烦恼除〕,但这样修叫对治,真是累,这是二乘人小乘人的修法。【邪正俱不用,】〔邪〕念也好,〔正〕念也好,都是心在起作用,只是我们在作用当中把它分为邪跟正。不论你在想什么,念头就是念头,它还不是念念无常!不管是什么念,它都是一念接一念,所以你不需要一起什么念,就在那边拉来拉去,〔不用〕就是不执着,只要知道这些都是如梦幻泡影,都不是永恒的。你透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知道你的情绪,你不用在乎你的情绪。情绪跟念头差别在哪里?念头比较细,情绪比较粗糙,情绪还没有起来,念头已经聚集了。就好像说水已经堵住了,它开始满起来,情绪就起来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