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37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37集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龋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唯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龋】佛经谈完一段,常常会用偈诵,《坛经》也不例外,它刚才谈般若的概念,接着以偈颂再做说明。中国人自己的佛经就是《六祖坛经》。【在家出家,但依此修;】〔在家〕和〔出家〕,条件不太一样,修行的方式也就不太一样。学佛的人要能够不退转,最好多看一些高僧大德的自传,很多人看见过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那就是他的自传,但要像他这样修,别说在家人,就是出家人也没有办法;他可以一直朝山,从扬州拜到普陀山,我们可以吗?所以,我们要看每个人的条件,在家人,你的家、你的工作职场就是道场,你要知道在这个道场怎么修行,不是寺庙才叫道常不是叫你不要去,也不是叫你要去,问题不是谁听法听得比较多,而是你的觉性有没有这么强,你随听随做比较重要。但是,很多人都是听跟做差十万八千里。有的人听越久就越散漫,越听越不珍惜,忙的人怪没有时间,时间太多又不会利用。有的人为了考高普考,辞了工作专心读书,不是这样才能读得好。有些人说:「我不工作,专心来修行。」但躲在家里效果也不好。你要是明白这样的道理,无论你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没有关系。〔在家〕和〔出家〕各有各的条件和烦恼,自己的烦恼自己摆平。《无相颂》就是无论你在家或出家,都可以这样修。【若不自修,唯记吾言,亦无有益。】你不这样修,光背起来没有意义,但不修又不背的人就更没有意义,不修先背起来。就像昨天跟一位老和尚请法聊天,这位老和尚也在电视台弘法,我们也谈到在家怎么修,出家怎么修的问题。我请他慈悲谈一谈他自己是怎么学习、怎么研读经典的。他很客气地说:「经典就是一直看,不懂也是一直看。」他不习惯看注解,只看经文,但他也不反对你看注解,因为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不一样。他看《华严经》,「看久了,境界自然就会现前。」是什么境界?他静静地没有说,内行的就不要问境界是什么。境界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你也不要猜,你去做就对了,它很单纯,不复杂。我常讲学佛法有两个重要的概念,首先就是要有正见,再来就看你精进与否。不精进,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成就,「一勤天下无难事」,学佛法也是一样。精进有两种,一种是不够彻底的精进,一种是彻底的精进。前者是你每天打坐,很精进地每天坐一个小时,或念一万句佛号,这样的精进还不是真正的精进。你打坐一个小时,那还有二十三小时你在做什么?你念完一万句佛号,那其他的时间在做什么?真正的精进就是时时刻刻,片刻不离身,你的心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你,时时刻刻清楚,时时刻刻都有正见,那才是真正的精进,不论你是白天或是梦中都一样。这听起来好像很困难,但它本来就是如影随形的,只是自己没有真正去察觉或去体悟过。你硬说:「我时时刻刻要清楚。」这也不行,它本来就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就好像我们时时刻刻在呼吸的道理一样,你要做到时时刻刻清楚,就像时时刻刻在呼吸一样。你装也装不来,你勉强要提起精神也没有办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样子,就像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你不能问他:「你是什么时候比较慈悲?」你这样问就很奇怪,一个慈悲的人就是二十四小时慈悲,他内心一转换就变成那样的人,否则就是自私自利。转换就是我们所讲的悟,或一种境界,或你契入了什么;你一定有所感动,然后就变成那样的人。【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谈的是自觉。有很多种解释,一种说〔说通〕就是「教下」,〔心通〕就是「宗门」,但不要这样解释。六祖大师前面谈个很重要的概念,他谈般若时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