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29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29集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不懂得从自性修起的就是〔小根〕。从渐修入门的,都不是从自性修起。修行难道一定是悟后起修吗?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修,怎么会开悟?」另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开悟,怎么能真正去修行?」到底哪一种对?渐修的人是先修后悟,人家叫他念佛他就念佛,叫他诵经他就诵经,如果他能够老实地去念佛,他也会开悟;渐修都是属于这一类,一般是小根之人。六祖大师所讲的顿悟法门,是悟后起修。我们应按照对方的程度讲给他听,对小根的人,不要讲〔顿教〕法门。渐修的法门听起来有次第,比较容易懂,做起来觉得比较踏实,好像有个方法可以依循。但〔顿教〕法门不是这样,是不论禅定解脱,不是从戒定慧下手的;那用什么的方式修呢?唯论「见性与否?」他给你开示,要你懂的都是见性法。你现在来听课,只有两种答案:不是见性,就是不见性;一般人几乎都不见性,听起来都觉得很有道理,好像满天都是闪闪的金条,但抓不到任何一条。你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究竟在说什么?渐修的法门难道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没有办法离开现实的人生,你要理清楚六祖在告诉你什么。小草就跟小根的人一样,他不能够堪受,小根之人就用小法,用渐修的,你慢慢跟他讲。我们虽然不明白众生的根器跟程度,但你要有善巧方便。比如有客人来,一般人都犯个毛病,自己喜欢吃什么就煮什么,应该是针对客人的好恶才对。如果他跟你说,从小我听到别人念佛都很感动,你就教他念佛;你不要说:「这是情执作用,我教你坐禅。」你慢慢地问,就知道对方什么程度。高明的中医生他要透过「望、闻、问、切」,「望」就是观察气色,透过观察,依经验判断,病人可能是什么状态,但为了证实,应该还要问;「闻」的意思有两种,除了听病人讲话的声音,还可以闻病人散发出来的味道,你身体有什么味道就代表你有什么病,所以他透过视觉和听觉;接着才问:「哪里不舒服?」有时候病人讲的也不能完全相信,但几乎八九不离十,身体哪里不舒服应该自己最清楚;这三个动作之外,还要透过把脉才能确定要开什么药。一样的道理,你在家里有没有跟你孩子把过脉?你只有透过你的观察,你为什么没有透过「望、闻、问、切」来观察你身边的人?接着才提出你的方案、建议和关心。一般的人没有耐心,也没有那么谨慎,都是凭着经验判断说:「我一看就知道。」你只要有耐性,听这个人讲,知道他大概是什么程度,再跟他分享适合的法门。【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般若〕智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为什么我们今天没有智慧?因为你没有见性。如果你没有见性,只能够讲你很聪明。以现象界来看,小根人与〔大智人〕当然不一样,因为每个人迷悟深浅不同,所以展现出来的就不一样;但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见性之后就会一样。所以你不需要找任何借口,说自己差劲、业障重、没有办法,因为你的观念不正确。有的人表面上在讲佛法,事实上讲的都不是佛法。比如有妇人来跟你哭诉,你就说夫妻是冤亲债主,欠债要还。你这么讲是佛法吗?你讲的是宿命,不是因缘,你只讲到过去,佛法不是只有过去;过去有过去的因缘,现在有现在的因缘,未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