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26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26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一般若〕指本心、自性。自性能生万法,自心能生一切。一悟一切悟,一通一切通。【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尘劳〕指烦恼。凡夫常生烦恼,悟者常生智慧。【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假设核心你真懂,〔智慧〕就取之不劲用之不绝,否则你一窍不通。在禪宗里,心跟性,有时候常常不分,有时候谈心就是自性,有时候谈自性就是自性。但在其他学派,心跟性很明显地分开,性就是本体,心就是作用。六祖大师告诉你这句话很直接了当,你不需要去求智慧,只要没有烦恼,智慧就现前了。譬如你的烦恼像乌云,只要它散开了,太阳不就出现了吗?!但是你要注意,断烦恼,跟能够接受你的烦恼,哪个比较简单?断,抽刀断水水更流;我接受它不就得了吗?!就像你现在感冒了,你接受你感冒不就好了。如果一再想:「我为什么那么倒楣?为什么会感冒?」接著:「感冒这么久了,为什么不会好?」接著:「什么时候才会好?」接著:「会不会因为这样引发併发症?」接著,种种烦恼没完没了。你的思维模式不清楚的话,无论你是谁,你的烦恼永远如影隨形,我看你如何修?接受它吧!永嘉大师在《永嘉证道歌》里说:「不除妄想不求真。」不除妄想,也不是要故意去断它,而是接受它。为什么?它如梦幻泡影,我只要明白它了,不要求「定」,不要求「静」,因为你的乱跟动还是一样的,这样的修行,是最轻鬆的,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是你要真懂,不然你会把鬆散当成修行,当成隨缘,所以你还要真正地去察觉到你的內在。但是很多人的知见没有很强,所以你自己修一段时间,还是要找善知识,跟他说你平时都怎么做,让他找出你的盲点。如果你不问人的话,可能会耽误你自己。〔智慧常现〕,智慧从自性起,〔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念〕是《六祖坛经》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念〕不是没有念,是没有杂念,就是正念,就是念念清净。什么叫杂念?恶念算不算杂念?善念算不算杂念?算,因为你的善念跟恶念是相对的,所以叫杂念。你的善念真正善吗?不一定,你的善念是你自己的概念认知的,真正的善念是什么?就是大家都没有事。你有没有察觉到「大家都没有事」的概念?比如现在的高雄市政府,如果每个礼拜六都办活动,我们会认为市长做得很好;假设换个市长,都没有办活动,这个市长你认为不好,什么都不做。如果全世界都没有任何活动,你看好不好?哦,太清净了,根本就是极乐世界,大家都逍遥自在。所以老子《道德经》最后的结论就是「互不相往来」,这才是老子的理想国;就是你过你的,我过我的,各自隨缘尽份,各自安身立命,互不攀缘。下个礼拜是母亲节,各界会表扬模范母亲,为什么要办这个活动?就是因为有一些不孝子;如果不用办,就代表世间的人都很孝顺父母。有时候你去看圣人的书,你不能理解,但你静下来理解,会觉得太美太棒了;你没有彻底去明白这个概念,你的攀缘心是很强烈的。你可以回家做个试验,你的心是时时刻刻要去找个东西的,你一直跟它跑你知道吗?你为什么不看清楚它?你为什么要被它驾驭?你为什么要变成它的奴隶?你现在是活在什么陷阱?活在身心的陷阱。事实上现在是你的妄心在看你的身心,而不是你的自性在看你的身心,这不太一样。用你的自性看你的身心,你是如如不动的;用妄心看你的身心,那是永无寧日的。你在观察你的心,假设你不明白这个道理,观察个二十年也是一样的。有的人心里想抓个什么,就念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26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