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25集
六祖坛经讲记第25集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迷人口念,】迷人只是口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诵经很好,但要懂得道理。比如有人早上八点钟上班,八点半就下班,就是说把《金刚经》半点钟念完就下班了。你以为这样就下班了!修行这样就算了吗?你觉得这样有交待了;你对谁交待?不是只叫你把什么经诵一遍,你就觉得你的功课做完了。你要明白佛真正的意思,你是可以念,念就是要你了解,了解就是让你落实在生活,落实在生活就是让你去帮助众生,这才是修行啊!【当念之时,有妄有非;】一般人,念时心中妄想纷飞,产生不善的概念。你诵经也好,念佛也好,纵使你在念时像个菩萨,念完你还不是一样打妄想?!贪婪的依旧是贪婪,固执的依旧固执;你不要这样修,这样不对。我不是否认你诵经,或念佛,只是你内在不明白道理,你在那里打妄想,是不对的。【念念若行,】念念不愚。念念有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落实在生活。【是名真性。】这才是你真如本性的妙用。谈到「用」,佛跟我们哪里一样?自性一样,佛跟我们展现出来的现象和作用不一样。佛有三十二相好,佛的「用」无障碍,我们的「用」,不是乱用,就是伤害别人,也让自己受苦;佛的「用」,不但善待自己,也利益一切众生,那叫妙用,也叫慈悲,差别就在这里。【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此法〕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悟后起修。你不明白道理,你要怎么修?请问,你现在明白道理了吗?你应该还停留在似懂非懂;要分辨懂不懂很简单,人家随便问你一个问题,一个真懂的人不但会讲,而且可以举例说明。似懂非懂,要不要修?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会的部份先修。」你完全不会?这是错的,有某些概念你是一定懂的,身为子女一定要孝顺父母,这个道理是肯定的,这样的修跟以后开悟有没有帮助?没有孝顺父母的人能够开悟吗?我从来没有看过这种事情。你们摸着良心讲,你们想要学佛,却不孝顺父母,事实上你内心是有矛盾的。至于说更深的道理,慢慢来,随着你的理解你自然就会做。但是不要一直做一些欺骗自己的事情,这样修很痛苦,不但自己不受用,而且会让别人看不起。要「解行相应」,这比「解行并重」更好;「解行并重」就是说解门和行门要同时,要不离,但是你不一定有相应。你要相应,你要把《六祖坛经》里的道理,跟你的生活相应,这样才受益。「解行并重」是对的,但我怕你会掉入一种口头禅;但是「解行相应」,你马上就能知道你有没有相应。你现在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就是不相应。什么叫相应?烦恼即菩提。【不修即凡,】你不修永远都是凡夫,凡夫的特色就是烦恼,就是妄想执着,就是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六祖坛经》里面常常用这样的话,好像「一念之间」就能够怎么样,这个「一念之间」就是顿悟,但是我们的心总是不愿意相信你可以顿悟。你内心到底是什么障碍你,使你不相信你可以一念之间顿悟?你说:「怎么可能一下子?」那要多久的时间?你又讲不出来;如果你是这样,你读《六祖坛经》,或是任何的大乘经都不能相应。「一念愚即众生,一念智即佛。」六祖大师常常谈这个概念,但你为什么不顿悟?你潜意识不让自己顿悟,怪谁!讲来讲去,还不是你的脑袋在障碍你自己?!绝大部分人知道应该孝顺父母,但他不见得很孝顺,假设你是那种人,那你什么时候才决定要孝顺父母?你看,我这样的问法很奇怪。他可以一念之间就决定要不要孝顺父母。一样的道理,你不可以一念之间就决定你要好好修行吗?你们喜欢来上课,听高深哲理,跟你是个修行人是不一样的。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