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14集
的不满足,心理上的痛苦更复杂,你的感受不好,或不如你愿,或别人不理解你、排斥你、对你冷漠等等;你再思维下去,你真的有个得,有个失吗?答案出现了,「无得亦无失」,既然如此,欲求不就渐渐淡化了!悟性高的当下妄想就止息了。所以透过思维,好好的观察,好好地领悟,不要停留在文字上的无得无失,而是真正地去领悟。《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明白了:原来是一场梦!妄想就止息了,这是最自然最轻松的方式,你只要愿意做,你是可以做得到的。既然「无得亦无失」,那到底要不要追求?我观察过很多人,他本来会世间法,学了佛之后,佛法没学会,连世间法也不会了;学了佛法之后,应该要更懂世间法。到底要不要追求?随着因缘的变化来面对。比如说你要不要追求这个人?我换一个方式问你:要不要吃饭?你会回答:肚子饿了就要吃,肚子不饿吃什么饭!这就是随因缘的变化来过生活。真理是不会有变化的,所以你要学习如何思维,思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针对「事」,例如:我为什么常常胡思乱想?因为我担心我的儿子,我为什么会担心他呢?我担心他什么事呢?这是针对事,烦恼的事、执着的事、罣碍的事,爱是执着、恨也是执着。这一种思维模式比较容易,但是你要慢慢地,一件一件地想,这样是永远想不完的。第二种模式是直接切入你的内在:啊!我明白了,原来是我的「心」有欲求,而不是这件事。例如:我执着我的事业?不对,你执着你的心。我执着我的家人?不对,你执着你的心。我执着台湾的政治问题?我执着我要悟道?都不对,你执着你的心。这样你能体悟吗?你看到你的心了吗?以后,当你看到外面的现象应该怎么看,例如:这个人很没有水准,凡夫一个!这时你就要想到:是我没有水准,所以我才看到他没有水准。这个人很差劲!不对,是我自己傲慢。这个人怎么那么坏!这时要看到自己的瞋恨心。这经典怎么看不懂!这时要看到自己的无明。要你回答问题你逃避!这时我要看到是因为自尊心在作祟。从今之后你继续这样观,有一天你必然会见性,这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现在看到的全部都是我的心,凡夫只看到现象,我只看到我的心,这样去观你不见性都难。我们过去就是对一个问题没有深入去了解,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或者想一半就不想了,所以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只要你愿意深入去思维,越能够老实面对自己,问题就会越来越清楚。比如说你觉得自己对别人都很好,为什么人缘那么差?比如说你那么努力,为什么不成功?比如说你来上课想好好修行,为什么不能开悟?一般人学到的只是形式,但是悟性不够。有的人很认真在修学,有的人很狂妄,有的人开口就是名相,这没有意义;你学佛刚开始应该打开你的悟性,这样你的般若智慧展现了,在各行各业,不论是出家或在家,职场或道场上,你的表现就不一样。显真你现在应该先止息你的妄想,不要再向外求法,你应该回归你自己的内在,你也许觉得这样做很难。比如说你跟这个人不熟,你只要愿意去关心他、了解他,多跟他相处,不就跟他越来越熟了吗?表面上你的心跟你这个人如影随形,可以说累劫就在一起,但是你没有跟它接近,所以你对自己很陌生,你觉得「见性」很抽象。「心在哪里?」我们常说「内」跟「外」,那只是一种比喻,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有一种学佛法的人,他回答的都是名相,那只是知识,不是他的体悟;也不要讲心不在,或无所不在,我只要随便踩你一脚,一定踩到你的心。有学生问我:「师父你的心在哪里呢?」「我的心在我执着的地方。」这是没有开悟的人的状况,但是这个人已经如实地面对他的心。如果你套用经典的话来回答,人家一听就知道你还未入门,因为那根本不是你的体悟,我要听的是你的心,我们每个人的心不都是摆在执着的地方!等到你真的开悟了之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1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