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二十六集
六祖坛经(第二十六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26【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智通禅师,曾经读《楞伽经》千馀遍,虽然经念得这么熟,可是经中要义他并不能悟得,他不能体会经里所讲的「三身四智」。「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是唯识讲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于是,他到曹溪参礼六祖,请求六祖为他解释经意。六祖说:「三身,清净法身就是你的自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行持。」这个解释方法,可以说是直截了当,这是禅宗的特色;就在我们自己份上说明三身是一不是二。所谓性,就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法身。圆满报身是智慧。「智慧」一词比较难懂,因为智慧与世间的聪明并不相同。智慧是清净的,智慧是无分别的;世间的聪明是有分别的。有分别则落在意识之中,所谓是意地中才有分别、执着、妄想,而智慧中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妄想。佛在《楞严经》中,就从六根的作用当中指出我们的真性与智慧。经中佛说,我们六根的根性是不分别的。譬如,我们眼见色,见性见色没有分别,而眼识见色则有分别。不分别的是智慧,就是圆满报身;分别的是意识,非报身。千百亿化身就是我们的行为,行为有身体的造作、有口的言语、有心意的念头,一切行为总不出这三类,佛法称为三业。三业的造作何止千百亿?所以,千百亿在此处是形容词,形容其多。【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六祖教导他:「离开本性,我们另外说三身,就是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自性,就叫做四智菩提。」三身从一个自性而生,并不是三身各有一个自性。经中常说:「转八识成四智,会四智成三身。」悟三身无有自性,当然就明了三身是由四智而成,换句话说,三身与四智的关系非常密切。「四智菩提」,是悟后自性的起用;「八识」,是自性迷所起的作用。偈颂说:自性本来具足三身;换句话说,我们一切众生各个都有自性,人人都具足三身。因为我们迷了自性,所以见不到三身,要是悟了自性,不但三身你见到,而且四智也发明了。到这个时候,在佛法修学上真可以说是圆超、顿超。六祖说:「不离见闻缘」,并不离开我们日常生活见色闻声种种的境缘;「超然登佛地」,就能直接高证佛果。又说:「我今为你说,你要谛实的相信,再不要有疑惑,同时决定不可以向外驰求。」佛法称为内学,内,就是要从心性中去求,不能从外面境缘中去求。从境缘中去求,那就错了,永远不能开悟。这才可以说是菩提,才可以称为大道。【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智通禅师说:「四智的义理,可不可以请和尚开示?」六祖说:「你既然会得三身,四智就应该明了,何必还要再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三身既然会了,哪有不明四智的道理!这是责备他,何必再问?「如果离开三身,别谈四智,这叫有智无身」。这个智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大彻大悟。大师虽然这么说,还是为他解释四智的义趣。【复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玻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此两首偈颂,可以说是道尽法相,学佛之人应当把它背熟,实在是妙极了。由此可知,大师虽然示现为禅宗的祖师,对于法相宗,他确实是甚深通达,由这首偈颂就能看得出来。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