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十四集
    六祖坛经(第十四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14【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明我们对于环境的觉悟。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事环境。这里所着重的是人事环境。『色类』是说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佛法一般讲「胎、卵、湿、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来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众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净平等,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碍道,所以说『各不相妨恼』。只要我们不起分别执着,即能见到一切万物同此真常本性。悟道之人,如古大德所说,「彼以毒来,我以慈受」,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必须要真正通达诸法实相,才能做得到。在行持方面,看起来并不难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凡是冤家对头存一种毒害之心来对我,而我能以慈悲爱护之心来对他,这是古人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是很高的修养。「怨」没有自性,「毒」也不是真实,而「德」、「真诚」才是真实。佛法讲「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此境界中必定是怨亲平等,这是佛法所提倡,这是道。离怨亲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说「终身不见道」。诸佛所证得的理体是究竟圆满,本无增减,亦无生灭,处处皆圆,所以,万类之中哪个不是佛?本源之性,也就是此处讲的「道」,何曾有过分别?可惜的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离开心内之道,妄求心外之道,当然是无有是处。【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是奔波不停。此地并不是指我们一个人在一生中劳碌奔波,文字中含有深义,是说我们的心,心到处攀缘永远得不到休息,如此度过一生,一直到老死,必定会懊悔,这一生空过了。换句话说,若要一生不空过,就要修定,心能在境界中做主宰。大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此才能见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称为诸法实相,亦称为真如本性。要想见到真道,大师告诉我们『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是关键所在;邪正不二,邪正俱不用。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根尘不偶,一切皆舍,舍相亦无,如此才是正行;正行与道相应,正行才能真正见道。「离道别觅道」,是邪见之人。三祖教导我们:「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止住;止住之后,心才能定得下来,心才能静下来,直到根境相偶时候,不起分别,不起妄念,一切任运自然。行者能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不违背这个道理,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这就是「行正」。正就是道,除了「正」之外,更无别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道心」就是觉心。没有觉心,人必定是迷惑颠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暗行」就是迷惑颠倒之行,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见道的根本原因。这是修学佛法希望在这一生中有所证悟者,不可不知的关键所在。「道心」,简单的说,无一切妄心,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行正之心亦是道心。行正之人,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暗行之人,心住于法,于是眼被法障碍,盲修瞎鍊,无由见道。《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与此地意思相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是说明菩萨如何住于道心、如何行正行。『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十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