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十三集
六祖坛经(第十三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13【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首偈是行法的总说。「说」是说法,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如果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就包括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表示多,法门无量;但是它的原理是一个,所以说『合理还归一』,「合」是契合,契合到真理是一。《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般若经》讲的「一实相」,《维摩经》讲的「不二法门」,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都是讲到「一」。「一」,还是勉强的一个名称,古德说:「本自无二,一亦不立」;这桩事情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说思量所能达到。既然这种原本不可说,而勉强说之为「一」,我们对「一」也就不能执着,执着就归不了「一」。在禅宗里,祖师大德为逗当机,有所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狗子无佛性,狗子有佛性」。从这些公案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诸佛如来、历代祖师所说之言词,句句都是活活泼泼,教我们契入一实相,决定没有一个死方法来教导人。『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两句讲的是真性自用。「烦恼」,一般来讲所谓七情五欲。在佛法里说得更为清楚,如《百法》讲的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所说的烦恼,总不离贪瞋痴。从根本上说,贪瞋痴外,再加傲慢、疑惑、邪见(或称恶见)。在烦恼之中,修道之人应常转烦恼为般若智慧,此是修行见性的原则,亦是契合一真理体的修为,在般若里称作「观照般若」。所以,怕的是我们提不起观照般若,就为烦恼所转。若能在烦恼之中提起观照,这是「生慧日」。这句经文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常」字,要时常提起观照的功夫,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前面两句是邪正的定义,教我们认识什么是邪、什么是正。「邪」就是烦恼生起,妄念起来时就是邪来,妄念去除就是正来。妄念如何去除?觉;「念起即觉,觉之即悟」。换句话说,念起是「邪来」,觉了是「正来」。但是,这样的邪正是相对而生,是二不是一。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后半偈教导我们:『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邪与正都要离开;换言之,邪正不二,邪正一如。若是我们要去邪存正,正还是邪,所以必须要做到「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时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换句话说,祖祖相传就是传见性法,见性法就是一颗清净心。假如我们疏忽清净心,不晓得在清净心上用功夫,我们在菩提大道就走入歧途。清净心是一定要证得的,但是清净心也是最不容易证得。为什么?《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在一切境界中才存分别,就已经落到生灭门,就成了知见立知。《坛经参请机缘品》,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首偈在我们看来,这个境界相当不错,正如神秀大师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样的意思。可是六祖大师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境界依旧未明心地。若照此方法来修行,则是增长葛藤、增加系缚。所以,他从反面对症下药,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偈的用意,就是「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祖师这首偈是针对卧轮来作的,若不是卧轮的境界,这是决定用不得的。为什么?你起心动念就又错了。可见,我们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修学过程里,也不能起心动念,当然更不可以有所执着;佛法是破执着之法,一有执着就错了。【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菩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觉是觉悟。此处所说的境界,有事有理。从理上讲,由断烦恼障而证得一切智,这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