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十四集
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这首偈是说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义趣。如果我还在批评别人过失,便是起心分别,我相未忘。他人之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瞋恚,烦恼种子渗入识田,转变为自家之过失,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就是错了,自己错了。佛门教导我们要修怨亲平等观。『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只着重在个人的自修。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将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确实的了解,不能含糊笼统。了解得愈真切,我们的分别、执着、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谓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则,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所以不能顿歇,皆由无始劫中的烦恼习气。老同修都晓得,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障碍明心见性。这十五首的偈颂,诸位要将它念熟,最好能背诵,常常提起觉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里才动心,自己就能觉察到。觉察什么?「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别、执着、妄想、是非顿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照镜子,镜子现中国人的相;随缘现相,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就叫真心用事。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若是动了是非瞋恶之心,或者出言批评他人而与人结怨,这个错误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们与人结怨,而且识心中还种下恶报的种子,这才是真正的过失。所以说「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这两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断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烦恼习气。「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修行人须如如不动,不理他人是非好恶。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们的心,永远像止水一样,自能打破烦恼。宝志公说:「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须臾得道。」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这样才是破除烦恼极妙方法。云门祖师说:「你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盛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到这田地,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真性毫无交涉,这时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无一事。『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两句是说得大自在,显示参学之事已经圆满,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大休大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