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讲记 第九集
    六祖坛经(第九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09【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迷失本性而不觉悟之人,只知道口念,念时就已不真,已经错了。如果能念念心行觉照,才是真实不妄的真如自性。悟得此自性,就是般若法。随顺自性修行,就是般若行。不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如法修行,自身当下就与诸佛平等无异。善知识!凡夫原本就是佛,烦恼本来就是菩提。前念迷失自性,即是凡夫;后念悟得自性,即是佛。前念执着尘境,即是烦恼起;后念离境一切不执着,即是菩提现前。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究竟圆满,离生灭到彼岸的大智慧,是最尊贵、最高尚、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此般若法中出现。应当运用这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转变贪瞋痴三毒烦恼为戒定慧三无漏学。六祖大师在这番开示中,指点我们修般若行的方法。首先教我们必须认识般若法的重要性,肯定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最尊、最上、最为第一。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法占去二十二年,可见此法重要,无怪乎六祖特别强调。怎么悟、怎么修?古人说:「如果体会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就是诸佛之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真识得自性,则对一切万法全体消融,一念化为无上智觉,当下了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圣凡一体,烦恼菩提原本不二。这是说悟此法者。修此法门,就是运用观照般若观照五蕴皆空,转烦恼为菩提。《阿含经》云:「色如聚沫」,色即是空;「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受想行识,亦复皆空。众生的病根,佛说是贪瞋痴三毒根本烦恼。一、「贪悭」毒害,以迷心对于一切顺心之境求取无厌。二、「瞋恚」毒害,以迷心对于一切不顺心的境缘起忿怒瞋恚。三、「愚痴」毒害,是指愚迷的痴心,亦称作无明,迷于一切境缘而不能觉悟其理事真实相。此三毒烦恼是一切烦恼、不善法之根源。佛教教学,就是针对此三毒,从根本下手对治。所以,如来立教,也只有三法:一是「戒学」,二是「定学」,三是「慧学」。防非止恶,除身口之过,是戒学宗旨;息虑静缘,使心意不散乱,是定学宗旨;破迷开悟,断惑证真,是慧学宗旨。戒学是手段、是方便,无戒学则不能生定,无定则不能生慧。因此,戒定慧三学相资相成,如鼎之三足不可缺一。佛法无他,只是转贪欲为净戒,转瞋恚为禅定,转愚痴为般若智慧而已。佛教大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前二句是戒学,自净其意是定慧,这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基本方针。修学的最初方便,最初下手入门处,无过于背诵经典。经典,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是佛祖圣哲们亲证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只能悟,不可求解,因为实相是圆融无碍的,所以经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无量义理,开悟之后一切明了,才能证得其大用无方无量妙义。因此,古德教童蒙,佛门教沙弥,都是自背诵经典入门。背诵经典时,自然不起妄想,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圣贤自性实相般若,是善中之善,背诵就是「众善奉行」,这是修根本戒学;背诵时,必须收拾放心、专心一志,这是修根本定学;背诵时,字字句句了了分明,这是修根本慧学。直至背过千遍万遍,三学成就,三慧顿开,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转识成智,顿超三乘,成佛作祖,如是殊胜功德利益成果,即使十方诸佛也是说之不尽!背诵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讲记 第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