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八集
六祖坛经(第八集)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08【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六祖说:「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大众各得悟入自性智慧。志心谛听,我为你们说。善知识!世间人终日口头上念着般若,却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终不能饱。口但说空,心不能行,如是,虽经万劫亦不会明心见性,终究是无有益处。」六祖此话说得极是!世间作恶者多,心善者少;能讲的多,肯行的少。要不是久植善根,于佛教法如何便生信解、心行不退?六祖曾说:「口虽诵经,光明不生,必须外诵内行,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定慧等持,方得见性。」《楞严经》云:「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毕竟不能证得自性般若。【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六祖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名词的意义,「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到家」,有究竟圆满的意思。这一句梵语译成中文是「究竟圆满的大智慧」。这究竟圆满的大智慧,须要心行观照才能证得,而不是只在口头上念念就可证得。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楞伽经》云:「心外见法为外道。如果悟得自心本性,就是菩提涅槃,离一切生死故。」【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校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六祖在此处教导我们心行的方法,譬如说,「摩诃是大」的意思,就是要体会到「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平等心中,清净心中,正如古人所说:「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物。大千沙界海中浮沤,一切贤圣如电如露,一切不如心性真实。」「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若于此处会得,岂非当下证得「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诸法无实无虚,这是真见,这是亲证诸法实相。黄檗禅师说: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这是讲真心体用。举心动念,这是指妄心迷动,不守自性,就与自性相悖,这就叫做着相。不是真心着相,而是在真心上附带着的妄心虚妄执着。无始以来,从来就没有着相的佛。菩萨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但是自无始以来,也没有一个次第佛。因此,只要悟明一心,本来无一物,无有少法可得,这就是真佛。佛与众生,同一真心,无二无别。此心犹如虚空,从无杂染,也无坏失。又如日光遍照时,虚空未曾明,日落不照时,虚空未曾暗。明暗的境界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却从来不改变。佛及众生,真心亦如此。当你见佛时,你就以为佛是清净、光明、解脱的好相;而你见众生时,你就以为众生是染着、愚昧、生死的恶相,若作如此见解,就是经过像恒河沙数的无量劫修行,也不能证得菩提。是何缘故?因为着相。所以说,「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此心就是佛。可惜如今学道之人,不悟一真,定要在心上生心,知见立知,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不如法、不相应,皆是迷失菩提道。经云:「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什么?因为无心是指无一切妄心、纯一真心用事的真佛。由此可知,大乘佛法教学的旨趣所在。【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你就去执着空。修行人第一要紧的事,就是不可以执着空。若空心静坐,一切都不思念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