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五集
在楞严会上开示阿难尊者「十番显见」之经义、旨趣全同。佛陀指示阿难:「见性是见真心,就是自性。此性本来不动、本来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识、离妄见。」又云:「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又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经上又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这几句经文,皆可作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及「何期」五句入佛知见的印证。【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五祖听了惠能所说,知道他已经悟见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流通本经文在「祖知悟本性」下,有「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二十一个字曹溪原本没有。「丈夫」,就是佛陀十种通号之一的「调御丈夫」,佛能善调善御一切众生。六道之中,诸天及人无不以佛为师,故又称「天人师」。黄檗禅师说: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之人要想成佛,一切佛法总不可用心意识来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为的是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的方便门径。其实,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息即是法,放下即是法;知道离,知道息,知道放下,就是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心法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惠能大师三更接受五祖传法,寺内大众皆不知。五祖传授他顿教心法及衣钵二物,对能大师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五祖这四句话实在是语重心长,自度度他成败关键就在能不能善自护念。何谓顿教?《修心诀》云:「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更向心外觅佛,劳苦参学,万里寻师。忽被善知识,指点入路,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慧,本来具足,与十方三世诸佛分毫不差。故云顿悟也。」到底要如何护念、流布?五祖又为能大师说偈:【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第一句,一切有情众生来此种下成佛的种子。第二句,由因地菩提种子,佛果还从此而生。后两句是离相,与《金刚经》所说的「即非、是名」同属一类的格式。即相离相,离即同时;双照双遮,遮照不二。《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不碍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也。此偈前两句是有为,后两句是无为;前两句是慈悲普度,后两句是清净平等。正如佛在般若会上教须菩提:「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正是无住生心的样子,是我们应当记取修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