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 第五集
叹!惊讶的互相传说着:「真奇怪,不能以相貌来看人!怎么没有多久,确使他成就肉身菩萨?」五祖看到大众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伤害惠能,于是用鞋子擦掉这首偈,说:「也没有见性。」众人的疑怪才平息。我们谈谈六祖这首偈颂。其实,六祖何尝作偈?只不过是将神秀的偈子改正过来而已,替神秀指出一条出路,为末后开示「法门对示」一章的章本;也是六祖一生应机开导众生,无所说、说无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章本。《金刚经》云:「如来有所说法不?如来无所说」,也正是此意。如果要问:「六祖此时究竟有没有见性?」此事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何况下一段还有经文明证,可知五祖所说「亦未见性」用意之所在。六祖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也就成了而后开东山法门接上上根人的顿教宗旨;这一句的确是大乘了义圆顿教的总纲领。佛法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四谛、菩提、般若、六度诸法,是四谛、菩提等诸法「本来无一物」也,于是诸法中执取便错了。世间法又何尝不是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一切因果,是生死六道等法「本来无一物」也。悟本来无一物,就叫做佛菩萨;迷本来无一物,就叫做凡夫。其实,佛菩萨和凡夫也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什么叫佛、叫菩萨、叫众生的!本来无一物究竟是什么样子?人生宇宙的体、相、作用的真实相,就是所谓诸法实相,「本来无一物」。怎么证得?佛教人不住尘境而生的清净心便是。下面一段经文,说明五祖传法、六祖得法的经过情形。【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第二天,五祖不让别人见到,一个人潜到碓房来,看见惠能腰上绑着石头正在舂米。五祖说:「求道的人,为法忘躯,应当是这样的。」随即问道:「米熟了没有?」惠能答道:「米早已熟,只欠一筛。」这一番问对原是一个谜,意在言外。五祖是问他:见性了没有,觉悟了没有?惠能答说:「早就见性,觉了、悟了,只欠和尚为作印证而已。」于是,五祖以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当下就领会五祖的意思,于夜晚三更时进入五祖的方丈室。五祖用袈裟遮围着窗户,不让别人看见,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六祖《金刚经注》云: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因外境与根身相接触,于是随境生心动念。而不知根身触境是本来空,误以为世间诸法是实境,便于境界上住心;起分别、生执着、牵肠挂肚,就是住心的相,就像「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样。应当明了,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如果悟明真性,心即无所祝无所住心就是真智慧,决定不起烦恼。譬如虚空,无有挂碍。心有所住,就是妄念,六尘竞起,像浮云似的飘荡不定。《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离却有无一切诸法,此心如日月临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一念不生,觉性现前,就是行诸佛行,如同诸佛,无所不觉,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此时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大彻大悟,彻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故能息心达本源。【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于是他向五祖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想到自性本无动摇,没有想到自性能生万法。」这五句,才是惠能大师向五祖陈述悟后的见解,可见前面请张别驾所写的,确实是改正神秀之作。六祖此处所陈,与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