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_张素闻
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如何修呢?六祖惠能大师融合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巧妙地告诉我们: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相信心、佛、众生在佛性这一点上三无差别,才有真正的平等可言,否则,必然存在人我是非高低贵贱聪明愚痴等等概念,也必然会有分别挑剔等行为,不知不觉地豢养了自己的怀疑和轻慢,或用自己的知见强加于人,缺乏正见,缺乏觉照能力,不能斩断风起云涌的恶习等等,也就不可避免地惹事生非。在六祖这里,修行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首先要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理如法处理好,护持住自己的清净心: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物,谓之而然,道,行之而成,将心行纳入十善的轨道,身口意上如理如法,照见自身的菩提觉性,则能在现实人生中脱离心内苦楚和烦恼的轮转,当即解脱,超越心内的困境。六祖惠能并不特别强调出家,反是极力主张在家修行,敦伦尽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温良恭俭让,纯一直心,脚踏实地,自觉自修,直接而具体地从生活中该下手的地方入道: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才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见,何劳向外求玄?

    值得一提的是:六祖的这个心平和行直并非一般意义上闲适无事的心平行直,而是本然清净心的状态。以上《无相颂》的内容看上去十分儒家,但有深厚的佛家中的般若思想作为根基,看似平常,其实已经从六根门头在教导我们修行,六根触六尘而为六识,日常的待人接物,所触之处十分丰富,五蕴十八界,八风八苦,如何在世间护持清净心?如何使自己在世间行为中保持出世的心?此点特别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六祖惠能人生佛教思想的一个体现,如何做人其实也关系到如何学佛,乃至六祖惠能针对后人好辩的特点,说:

    自悟修行,不在於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

    《金刚经》教我们远离四相,此则是六祖教导的日常生活从口而修的道。此点或与六祖惠能所处的禅宗南北宗的历史环境有关,但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与日常行为乃至学术研究中尤其富有先见之明,依此修行即是口和无诤,也是和光同尘的一种体现,还是涵养与道心的由衷外显。如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_张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