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_张素闻
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此中,六祖强调了凡夫心行的特征:造业不止,相续难断。以凡夫心相续难断的缘故,六祖希望忏悔一事不要流于形式,要真实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有践道的魄力与勇气,当下中断心行中的恶习,于举心动念中不再犯前科,则恶性的心行模式思维模式情感特征行为模式有所改善,修行一事能有所进益,忏悔方有效。
六:四弘誓愿:自性自度
佛法是为心法,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因众生的根基而设,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劝令大家调伏其心,去妄存真,归于自在。六祖惠能则在自性三宝的基础上开掘了自性自度的实践法门,四弘誓愿,立足人生与人身,自觉自治,将自身人格建设好,便是自度: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疑、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疑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信佛究竟信什么?五台山梦参老和尚常告诉人:信佛就是信你自己的心。但我们的心常常有那么多的面貌,去信哪个心?绝对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等等不善之心,但也不是善心二字即能概括我们的佛心觉性。第一义不可说,真实谛不着一物,但是,登高必自卑,心地上藏污纳垢,如何能明心见性?更何况,现代人往往心被境转,不得自在,灯火繁华处迷失自己,低迷艰难处怀疑自己,潮头浪尖处随波逐流,偶有世智辨聪而难于启发智慧,或有信仰而难于理解信仰的真正内涵,易于将救赎之任交付给外在的环境和人事,难于担当,难于对自身对此生生起自救自度之意,六祖惠能早在唐代就用此等大白话教我们立足此心,自救自度。
七:对修行的要求:落实于心行及日常生活。
学佛是大丈夫之事,非一般人所能为,济群法师说:心行的力量甚于地球引力,扭转心性改造串习,打造人生,乃至荷担普罗大众的精神出路,如诸佛菩萨那样普渡慈航,必要从自性自度开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学佛也如此,若只是口念佛法的慈悲与智慧,而心不行之,无异于叶公好龙附庸风雅。六祖惠能早就说过: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佛门常被人唤曰空门,但我们真的空了吗?口说放下,而不曾也不能放下的东西太多了,于是呈现分裂的面貌:知行不一,心口不一。终日替人数钱而不知自力,或是画饼充饥而不做饼,佛在灵山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