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_张素闻
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在六祖惠能这里,既肯定自性中的宝藏(佛性),又不偏执于其有,而是将其空彰显出来;也不执着于无,对自性有充分的肯定和信任,才能真实修行,六祖惠能已经将如来藏思想和般若思想合而为一。六祖惠能和佛陀一样,深知心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命运的过程与影响,深知后人的言行难以相接,所以,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大家知行合一,落实到行动中,不要流于口头。六祖惠能深知言(说空)与物(真空)的差别,深怕大家不实修,耽于言,而失于行,或者落入对有对无的偏执,六祖惠能反复申明: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四:五分法身护持清净心。
为了保证修行,佛陀涅槃之时即叮嘱以戒为师。戒的标准在于有所不为,而戒的殊胜利益在于因所不为而得身心清净环境清净。由戒生定,从通俗的角度去看,定是一种稳定持续的不为所动的心态,不受诱惑,则扫除了种种身心的折磨乃至沉沦。由定而生慧,在六祖惠能这里,懂得自我审视自我觉照,不造恶,也不执著于所造之善,处理好身边的人事环境,具足同理心悲悯心,,就已经是慧。六祖惠能的解脱与解脱知见香仍旧教人扫除情见,却又不居于空寂,广学多闻,和光同尘,无我无人,安居于内心的自由自在,不为所染,不为六祖惠能对世间生活的肯定和积极入世的态度在利欲熏心人际越来越疏离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具有荷担精神,从自己做起,身心和谐,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五:忏悔:忏其前衍,悔其后过。
践道的主体是人,践道的对象也是同一个人,若套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修行类似于从自我开始,深入本我,纠正本我中的本能欲望以及各种冲动,一同通往圆满的理想的超我。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六祖惠能完全主张自力自助自治自疗,六祖惠能依据心行特征,设立无相忏悔,认识自身起心动念中的愚迷骄诳嫉妒等人格上的缺陷和诟病,并积极改变之,于念念相续中,念念如法,忏其前衍,督摄心念,后过不生,则人心和人生的改造真实受益: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