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般若思想_济群法师
,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见《机缘品》)。三身、四智在众生的般若性中本来具足,成就了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要在自心中修。六祖在给信众传五分法身,授无相忏悔时说:"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恼害。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自心不乱。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贪。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五、解脱知见者,自心既无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见《六祖坛经·忏悔品》)。教理中说到戒定慧的修行,总有许多外在的形式和规范,而在这里都会归到心念的观照中去了。
再看看六祖又是如何带领弟子们做忏悔的。《坛经》中说:"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罪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今及后念,念念不被骄慢染,从前所有骄慢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见《忏悔品》)。六祖领弟子做忏悔,不是忏悔一些具体的罪相,而是从起心动念,罪业的根源贪嗔痴中去忏悔。
此外,《坛经》讲到皈依三宝,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宝,而是自性三宝。《坛经》中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见《忏悔品》)。
众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无明烦恼执著,而使得众生沉沦于生死流转之中。所谓修行,只是消除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执著,开发般若性。一旦拨云见日,悟到般若性,也就是见性成佛了。
四、无相、无住、无念
无相、无住、无念是般若法门修行的三大要领。在性空,无所得理念的指导下,契入诸法实相。实相,是无相的。如《金刚经》说:"实相者,即是非相"。又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由认识到实相之无相,生起无住行。《金刚经》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又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无住达到无念的境界。
《坛经》也以无相、无住、无念,作为禅者的修证要领。经中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以无相为体"。无相是离相,不住于虚妄差别之相。何为无住?《坛经》说:"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无住,是一个念头上保有智慧的观照,不住著于六尘境上。何为无念?《坛经》说:"于诸境上心不染著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即绝,一念绝即死"(见《定慧品》)。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时,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镜,物来则现,物去则无。
般若的开发,明心见性,是从无住、无念的修行中取得。《坛经》说:"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见《般若品》)。能时时具足智慧的观照,于一切尘劳境界中,不取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