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般若思想_济群法师
习禅应该把心安住空境中,百无所思,六祖指出了这是邪见。〈〈坛经〉〉中六祖又对学人智常开示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弊然生,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已灵光常显现"(见《机缘品》)。住著有见、无见,都会障碍了我们对真实的认识。只有放弃有见、无见,始能契入中道实相。
三、明心见性、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为《摩阿般若波罗密多经》,是佛教经典中,份量最大的一部典藉。般若经典的主题是成就般若,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生死,从而到达涅盘的彼岸。同样,〈〈坛经〉〉也重视般若性的开发。在〈〈坛经〉〉中有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为开头,而展开说法。般若在那里。〈〈坛经〉〉一开头就告诉我们:"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见《行由品》)。菩提自性,显然就是般若的不同名称。菩提在那里,在众生的心中。五祖在退居传衣钵时,开示徒众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见《行由品》)。自性是般若之性,五祖传衣钵,让弟子们作偈表达自己的修证功夫,看谁成就了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众生的心中,不从外求,成就般若性自然是明心见性的功夫。五祖看了神秀在走廊的题诗时,对神秀开示说:"无上菩提,须于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见《行由品》)。无上菩提要在明心见性中求得。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大彻大悟后也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五祖知(惠能)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若识自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佛(见《行由品》)。在众生的自心中有般若之性,此自性是众生本来具足,清净,不生不灭。众生假如能证悟到,便成佛了。
众生为什么不识般若性呢?只因为迷。《坛经》中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开导见性"(见《般若品》)。众生因为迷,自心中的般若性不得显现,这要有善知识的开导。所以在禅宗的修行中,很重视参方行脚,寻师访道。因为众生具足般若性,所以佛与众生的差别,也只在迷悟之间。《坛经》说:"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见《般若品》)。又说:"不悟佛即众生,一念悟众生即佛"(见《般若品》)。佛与众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悬隔,而在这里却变得相近了。
如何在自心中认识般若之性呢?《坛经》说:"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常愚迷"(见《般若品》)。般若是智慧。智慧与愚痴,犹如光明与黑暗,有光明就没有黑暗。同样有智慧就没有愚痴;而愚痴生起的时候,智慧必然是逃得无影无踪了。
《坛经》中又说:"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见《般若品》)。心量广大的心,虽然不离我们现前以住著为主的妄识,但并不即此妄识,而是心远离了尘劳妄执,以智慧观照,念念不住于妄境,这才是般若性所显现的功用。
众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同时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给僧智通开示《楞伽经》要义时说:"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登然超佛地。吾今为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