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般若思想_济群法师
便是见性成佛道。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见《般若品》)。内心中能够常起正见,不为烦恼所染,便能见性。
无念的成就,也就是般若的成就。《坛经》中说:"善知识!悟无念法,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见佛境界。悟无念法,至佛地位"(见《般若品》)。又曰:"若识本心,即得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味,即是无念"(见《般若品》)。这都是显示了在修证中,成就无念的重要意义。所以《坛经》中,有行思,怀让,永嘉三人,参见六祖,因为他们深契无住,无念之旨,而得到六祖的认可(见《机缘品》)。
在日常修行中,禅宗的修行也体现了无住的风格。如对于坐禅,以往坐禅,禅者都非常注重坐相,并对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海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见《机缘品》)。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是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然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如坐禅的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六祖曰:"此门坐禅,无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见《定慧品》)。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与小乘禅观的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五、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般若法门以无相,无住,无念为修证要领,因此,它并不规定许多修证的仪规,让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而是重视生治中的修证。打开《金刚经》,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所谓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坐而坐。别看很简单,但却是真正的修行。
《坛经》继承般若法门的修证方针,同样也重视生活中的修行。《坛经》中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渡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具打却,菩提性宛然"(见《般若品》)。道在那里,道在世间,不离世间。凡夫无智,充满妄想执著,故不见道。倘能以智慧观照世间,自然能与道契合。
《坛经》还有一段,六祖为在家居土开示的修行法要。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游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见《疑问品》)。所谓持戒,参禅都在生活中,而不是离开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
对于往生西方净土,通常人们总是执著十万亿国土外的西方,而忽略自心的净化。针对于此,《坛经》也提出了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愚人不识自净其心,终日愿东愿西,有智慧的人,应该从自心入手,消除内心的不清净因素,十恶八邪,当下便是西方净土了,何必去追求十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