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机缘品 第七卷
个无见之见,空知之知了呢?生出无见和空知,这都是著到相上。像前边所讲的「无念」,若你心里总想著我无念,无念,那仍是生出一个念,因无念的念就是一个念。「有念若无,无念不滞」:当有念都没有,无念目然就不存在了。所以参禅参这个「念佛是谁?」你就要去找是谁念佛呢?怎麽样也找不著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谁。因为别入看不开,不知道没有一个谁,总觉得有个我。故要参念佛是谁?因为有我故要找入,找入就要问是谁呢?可是找谁,不要著相,不要著到「我」上。心里还有疑情,存一念「悟」,说我看见虚空,什麽都没有了。若还存有这一念的知,一念的见,以为这就是悟,这和以前迷的时候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悟。自性觉悟的根源本体,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然它有所迁流,但本体不变。假使我智常不入六祖大师祖师的堂室来,若得不到六祖的开示,至今还是两头跑,落於知见。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智常有一天问六祖大师说:「佛说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可是又说最上一乘,弟子我不明白,祈请祖师开示。」六祖大师笞说:「你要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的心,而不要向外驰求,著到外面的法相。法本没有四乘,连一乘都没有,只因人心有差别距离罢了!假如你见、闻和转诵经典,你就属於小乘人。若你能悟法解义,真明了,那就属於中乘人。若你不仅明白,且能实实在在去修行,那就属於大乘人。所有一切法都贯通、具侑了,在心里无所障碍,且你亦明了万法是心,心是万法的道理。若能一切法均不染著,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就叫最上乘。乘是在修行,而非在口头争论。所以你要自己修行,我是不能为你修的。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在所有一切时候,要能自性自如如,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自此以後,智常作为大师的近侍,侍奉大师,一直到大师逝世後才离开南华寺。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十戴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於此疑惑。另有一僧人志道,广东南海县人。他来请教大师说:「我自从出家後就阅览涅盘经,有十余年了,可是还不明大意,请和尚您教导我。」大师问:「你是那里不明白呢?」志通说:「经内有一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这地方我有疑惑。」先说这首偈的来源。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为法忘躯,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命,在所不惜。有一生,佛在雪山修行。一天,听到有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到这里,便停止不说。老修行(释迦牟尼佛前生)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罗刹鬼说的,乃问罗刹鬼:「这首偈颂,还有下两句,你为什麽不说呢?」罗刹鬼说:「我三天没有吃东西,饿的没有力气,说不出话来。」老修行说:「你再勉强说出下面两句,我便心甘情愿将我的身体供养你。」罗刹鬼说:「一言为定,你不可後悔,说了不算数。」老修行说:「修行人不打妄语,但我有个条件:你说出这两句偈之後,让我刻在树上,将法流传後人,然後再把身体供养你。」罗刹鬼说:「可以!满你的心愿。」於是罗刹鬼说出下两句偈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老修行很快将偈颂刻在大树干上。又一想,刻在石头上,时间更能长久,令後人依法修行,乃向罗刹鬼要求,请他等待片刻。罗刹鬼见老修行如此诚心,便同意说:「你要刻快一点,我实在饿的受不了。」老修行在石上刻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机缘品 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