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机缘品 第七卷
员和老百姓、智隍的信徒和皈依弟子,皆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隍禅师他今天得道了9得道即是开悟。智隍禅师恭敬地向六祖顶礼而後回到河北,大大度化在家和出家四众弟子。智隍听到玄策的话觉得六祖所说的道理很妙,就跟著玄策来拜见六祖大师。师问:「仁者!你是从那里来啊?」智隍法师就说出前面与玄策互相问答的道理。六祖大师说:「诚然如你所说,你只要自存心如虚空似的,可是也不著空见,不要有一个虚空的见在心里。你能如此就能应用无碍事来则应,事去则净。行、注坐、卧都没有心。也不要想我是凡夫或圣人,要把这情感忘了。也没有个能见也没有个所见,也没有个能空,也没有个所空。你要知道,见明之时,见不是明;见暗之时,见不是暗;见空之时,见不是空。见塞之时,见不是塞;见有之时,见不是有;见无之时,见不是无。所以楞严经说:『见犹离见,见不可及。』性也如如,相也如如,能这样则时时都在定中。」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麽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有一次有位和尚,此位真是个獦獠,没有什麽学识的大老粗,他冒冒失失的问:「黄梅五祖大师的衣钵,是什麽人得?」他明知是六祖得而还故意问。由他这样一问,不必在当时设身处地见到此人,就按著经文你一想,便知他是个没有什麽学问的乡下人。他一方面可说是明知故问,另一方面可说是对六祖存轻视的心。为何说存轻视心?他意思是说:你一个不识字的人,怎有资格来继承五祖的衣钵呢?六祖大师说:「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大师的衣钵。」这位僧人又问:「和尚你是得到还是没有得到啊?」意思即他不相信六祖是五祖的衣钵传人,所以要再问说:「和尚还得否?」六祖大师说:「我不明白佛法。」六祖大师他不说我得或不得,而说我不明白佛法。各位想想,在此处六祖大师是讲真话或假话呢?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有一天,六祖大师想洗涤五祖大师所传授的衣,但没有乾净的美泉,所以就走到寺後五里多的山地(寺後濯溪泉离南华寺有一里路,或者以前寺院在溪前也不一定),看见山林茂密郁郁成荫,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在山顶上盘旋。得五眼六通的人,那个地方有什麽气他一看就知道。这时大师拿著九个环的锡杖琅琅响,就往地下一戳,泉水就涌地而出成一水泉。当水流得多时,就成一水池。六祖大师就跪在石块上浣浣五祖所传的衣钵。此时忽有一和尚来向六祖大师顶礼叩头,自称法名方辩,是西蜀人,说:「我在南印度见到达摩祖师,叫我速来唐朝这地方。他说:『我所传大迦叶代代相传的正法眼藏和僧伽梨(二十五条的祖衣),现传到中国第六代韶关曹溪,你赶快去瞻仰礼拜第六代祖师。』方辩我听达摩祖师如此对我讲,所以远从印度而来,但愿能见达摩祖师所传留下来的衣钵。」各位想一想,初祖达摩在中国已死了,但方辩在六祖时在印度又见到他,你们说这事是不是很奇怪?其实这不足为奇,直到现在,一般人仍不知道他到何处去了。讲到此,我想起一件事实,这不是公案,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当我在东北,即满州国,最初我发心修道,乃是因种种的因缘。在东北我最崇拜的是王孝子。他那时守孝,年二十八岁。天气很冷,他用些木板钉了个小茅蓬,前後守孝六年,在最後的第六年,他就不讲话,天天在小茅蓬里参禅打坐诵金刚经。当守孝将圆满时,他就打了个妄想说:「在东北的名山千山和广宁山,有几千年的老比丘在里头修道,当我守孝圆满,我也到广宁山去修道。」第二天早上打坐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机缘品 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