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浅释_ 行由品 第一卷
建得高一点,使屋顶彼此均平。但不要把地平了,因为若铲凿山石,恐怕伤了山之脉气,破坏其风水,损害灵气。六祖经常在境内游览,见到风景好的地方,就停下来休息。遂成兰若十三所。今日花果院。隶籍寺门。其宝林道常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为什麽围绕南华寺的地区叫宝林呢?宝林意即无上法宝在此演化,而依法修行的人如林木那麽多。印度智药大师在曹溪掬溪水饮时,觉其甘美和印度某处一样,他知道泉源上面必有胜地,可以建庙。在黄昏时抵达宝林山,环顾四周,山清水秀,乃赞叹说:「这山真像天竺宝林山,应为它取名叫宝林道场9智药三藏并非单独一人,很多徒弟跟著他一起。他乃对他们说:「此泉源处为一胜地,可以建立庙宇。」庙宇叫兰若是梵文,意为寂静处,是修行之清净地。此地清澈碧绿的山水璟绕,风景秀丽,为修行之胜地。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於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後。当有无上法宝。於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读。赐额为宝林。遂成梵宫。盖始於梁天监三年也。这村叫曹侯,是三国时代曹操的後裔。智药大师预言一百七十年之後,「无上法宝」即是六祖,在宝林驻锡及教化众生。出家僧众及在家人在此地开悟者,其数如林木那麽多,所以此地名叫「宝林」。这个时侯,韶州长官侯敬中,将智药大师的预言奏明於朝廷,梁武帝乃赐额为宝林,於天监三年(公元五○四年)建筑此庙,即今南华寺。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师叱之曰。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这龙身巨大,故只见其身而不能见潭,牠在水面飞舞,到处弄得波浪激溅,把波浪翻高有十尺、二十尺,甚至三十尺那麽高,很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徒众们皆恐惧,说:「真不可思议,这龙真想要伤害我们9六祖叱骂这龙说:「若你真有神通,就能自有变无,自无变有,你应该可遂心如意,从大身化为小身,从小身化为大身,无所障碍。」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你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师以钵舀之。龙不能动。师持钵归堂上。与龙说法。当六祖以激将法使龙化小身後,忽地龙不见了,但顷刻间一条小龙跳跃飞舞著於水面出现。六祖见说:「你现在化为小身了,但你不敢跳进我的钵里来。」这龙在水里游来游去,游到六祖面前。六祖不等牠跳到钵里,马上就把牠从水里搯出。在东北我的家乡,未有人住之前,可以「棒打獐子瓢搯鱼,野鸡落在饭锅里。」当时东北的物质是那麽丰富的。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後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右侧。有铁塔处是也。六祖大师持盛龙的钵,返回法堂,为龙说法。龙闻法往生,脱骨而去。留下遗骨,长有七寸。头尾角足皆具足,留传寺门,大师将此潭填平,在大殿的右边,尚有铁塔,那就是潭的所在处。在法海禅师的序文里,说潭在左侧,实际上它是在右侧。在六袓坛经注里,丁福保他没有到过南华寺,当然不知潭的方位了。按照六祖在殿里坐的位置而定,潭是在右侧的。行由品第一此经中第一品,是六祖大师对其徒众略述他的生平。「行」即指六祖的生平,「由」是指他依据什麽来修行。「行由」,是指其源处,是从何开始。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舆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陞座。次剌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每部经都要具足六成就,即是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