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
是自己的心在动了。自心不动,无论是旛、是风,都与自己毫不相关,因为心外没有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自己心念所生。

    世间诸法是因缘所生,不管是业感缘起或唯识缘起,缘善业就起善法,缘恶业就起恶法,善与恶都是缘。若没有真如法性,善念和恶念也无法起作用,所以我们这念心才是根本。从最高的境界来看,既不是旛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仁者心生分别。因为不知道安住实相,心在动,心动了以后,所以看到外面的旛在动、风也在动。好比我们坐在船上时,看到两边的河岸在动;坐在火车上,看到两旁的景物在动,事实上两边的景物并没有移动。由于我们这念心没有定下来,所以心外有法,心随着外面的境界而转。从前古德开悟时曾说:「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过去未开悟时,这念心经常都往外攀缘,耳根追逐外面的声音,眼根追逐外面的种种色法,心始终都定不下来。开悟了以后,心安住下来了,心安住在实相中,安住在无分别的这念心上,所以外面的境界是跟着自己转。因此,过去是人逐法,现在是法由人。

    「一众骇然」,大家听到惠能这么一讲,都惊骇不已,觉得他讲出来的这段话,有甚深的道理,确实不可思议!

    (二十五)960318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当时法性寺的住持印宗和尚也听见了惠能所说的那段话,知道这并非普通人可以讲得出来的,所以「延至上席」,就请惠能坐到上席。席分为上席、下席,上席是指主位,其余则属宾位,这个上席是留给最尊、最贵的人来坐的。「征诘奥义」,征诘就是提问,奥义是指深奥、微妙的道理。印宗和尚提出经文义理等问题,请惠能大师答复。「见惠能言简理当」,惠能对于印宗和尚的问题,都能够答得恰到好处,不仅道理说得很明确、很恰当,而且答得简单扼要。「不由文字」,惠能大师所说的道理并不是由文字里头揣摩出来的,也不是从经文里摘录下来的。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印宗和尚知道惠能所讲的这些道理完全合乎佛意、合乎祖意,所以说「行者定非常人」,行者一定不是普通的人。因为惠能大师这时还穿著俗家的衣服,还没有现出家相,所以称他为行者。「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很早就听说黄梅五祖的衣法已经传到南方来了,莫非就是行者您吗?惠能曰:「不敢!」这是客气话,「不敢」是谦虚之词。「宗于是作礼」,印宗和尚于是向惠能大师礼拜。可见过去的祖师大德确确实实是依法不依人,即使惠能是一个还没现出家相的行者,印宗和尚仍是很谦卑地顶礼请法。「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礼请六祖大师将所受得的衣钵出示大众,也就是请惠能为大众开示,希望人人都来瞻仰禅宗祖师大德所传承的衣钵道器。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印宗大师又问:「黄梅五祖传付衣法时,有什么指示吗?」世间一般人付嘱给下一代的多是财产,而祖师大德所付嘱的则是法财,将无上大法交付给弟子。既然五祖已经付嘱了佛祖的心印,已传付了心法,那么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五祖大师有没有什么东西给惠能?并没有,因为没有一法可得,密在自己,唯一付嘱的就是明心见性。为什么只讲见性而不论禅定、不论解脱呢?禅定、解脱属于渐修的法门。见性以后,心性就是禅定,心性就是解脱,不用另外再去修禅定、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