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
片晴空、一片光明。晴空和光明仍是种譬喻,事实上,晴空、光明也了不可得。这念心了了分明,要动就动,要静就静,没有取舍,看到好的、坏的事物都不起欢喜心、烦恼心,是绝对的心境,这就是本来面目。
(二十二)960225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惠明听到六祖大师这么一讲,当下就开悟了。悟什么?悟无所得,悟无所求,就是悟这念心。悟了以后,又再问:「除了密语、密意以外,还更有其他的密意吗?」我现在契悟了这念心,就是这么一回事,虽然是悟了,但是信心还不够,想再来证实一下。惠明恐怕自己所悟的还不落实、不实在,所以再追问六祖。「上来」是指从过去祖师一直到现在六祖大师,传这个密语密意,一念不生这个本来面目以外,「还更有密意否?」另外还有没有一个法可以传?还有没有一个道可以传呢?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六祖大师就这么讲:「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我若是讲出来,有什么法传给你,有什么秘密给你,那就不是真正的秘密,不是真正的无上法门。「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一般人的眼睛通常都是往外看,耳朵是往外听的,这念心现在不往外看、不往外听,往内收摄,返照自心──谁在讲话?谁在看?能返照的这念心才是真正的密,所以「密在汝边」,就是最高的一种密法。这念心才是最实在的,密法并不在我这里,我一说出来就成生灭了,想要契悟,就必须返照自己的这念心。我在这里说法,是谁在听法?听法的心不往外攀缘,能返照、守住这念心,无上密法就在你那边了。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这时候惠明自己觉得心当中完全没有怀疑了,所悟、所见的就是这念心,完全相信十方诸佛所传的即是这念心。惠明虽然在五祖那里学法,但「实未省自己面目」,实在不知道自己这念心在什么地方,始终是向外追逐。今天承蒙六祖大师指引,明白当下这念心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念心才是真正的密,现在已经知道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饮水的人本身才知道这个水的味道,外人讲水有多甘甜、多清凉,也只是一种形容词,并不知道喝水时的这念心境。彻悟本来面目这个心境是什么人才知道?只有开悟的人、契悟本心的人才知道。「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明蒙六祖大师的指示而契悟自心,所以表明:现在您就是惠明的师父了。
(二十三)960304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惠能大师对惠明说,假如你真正了达这念心,你我的师父同是黄梅的五祖弘忍大师,我只是代表师父说法,今日你我有因缘,所以一听法就能契悟,而这种契悟是由于过去的熏修,所以我们共同以五祖为师,你不用特别拜我为师。
这是六祖大师的一种谦卑,开悟的人是心行平等,心量广大,没有我相。同时,六祖还告诉惠明,悟了之后要善自护持,这个是最重要的。善自护持什么呢?就是护持我们这念心,时时刻刻都要清楚、明白,都要安住在实相上。因为善与恶都是虚妄不实的境界,为善去恶属于世间的福德,实际上善恶了不可得。为什么了不可得?因为起恶也是一个念头,起善还是一个念头,善念和恶念都属于生灭,既然是生灭,就是幻化不实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果能够善自护持,经常保持无念、无住、无为,处处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最后起了善念也不执着,如此「善自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