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
日常生活就不容易保养这念心性,了解这些道理,修行就很实在。

    (二十一)960218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

    惠能向五祖告辞后,动身向南方而行。经过约两个月的时间,到了大庾岭。当时有数百人从后面追逐而来,想要夺取衣钵。这些人因为不明白佛法的真理,有的是为了争求祖位,有的则认为神秀大师应得此衣钵,所以心里不平衡,想把衣钵夺回去。

    其中有一位出家众,俗姓陈,名字叫做惠明,他在还没出家以前曾担任过四品将军。现在虽然出家了,但是习性仍未完全改过来,性情鲁莽,有好胜之心,一听说惠能得到了衣钵,心当中就起了烦恼。「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极意就是尽自己的心意,一定要去找,一定要去追。由于惠明的脚劲很快,所以比其他的人更早追上六祖。六祖知道追夺衣钵的人来了,就把衣钵掷到石头上面,说道:「这衣是代表法脉传承的信物,岂是以暴力强取可得?」说了之后就隐避到草丛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惠明到的时候,看到只有衣钵在,本来想把衣钵取回去,可是「提掇不动」,没办法将衣钵拿起来。他心想不应该争夺衣钵,毕竟自己还没有悟到祖师意、没有契悟佛心,当下觉得惭愧,接着就喊:「行者!行者!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夺衣钵而来。」惠能于是现身相见,跏趺盘坐在石头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作礼是指礼拜,惠明顶礼之后就说:「望行者为我说法。」希望六祖大师能为他指示法要。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想求受佛祖的心法,想开悟、想契悟本心,现在应当万缘放下,屏息诸缘,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缘是指缘虑,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都是缘,过去、现在、未来也都是缘。息就是停止,屏息就是屏绝。六祖大师要惠明当下什么都不想,将一切善善恶恶、是是非非放下,不起任何的念头,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再为他说法。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屏息诸缘,将心静下来许久,惠能就讲:「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当下这念心没有思善、没有思恶,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没有是非、得失等种种妄念,「正与么时」指正当这个时候,是什么心境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寂照不二这念心,这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要另外再去求,当下这念心就是。

    「屏息」就是不想,不起心、不动念。总之,一念不生,什么都不要想,善与恶都不思惟,不打妄想,不打瞌睡,当下这念心能够作主,又能清楚、明白,无念、无住、无为的这念心,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所以一切都是现成的,但是一起心、一动念,佛就不在,道就不在了。所谓「刻舟求剑,剑去远矣!」起心觅佛,佛就在西天了,好比在大太阳下找自己的影子一样,是找不到的。起了一念,就生出了一个影子,若能达到一念不生,一切都是光明的。「正与么时」当下这个时候,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本来不生不灭的这念心境。我们的心有很多种境界,有时打雷、有时刮风、有时下雨、有时晴空万里;一念不生──「不思善,不思恶」,心境就是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