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
要一产生执着,就会迷失本心,所以佛告诉大众:产生执着的这念心是妄想心,因为本心本性不住两边,受想行识也是虚妄不实的,心体本来就是空性。
(二十九)960415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有智慧的人明白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达」诸法空性,「了」一切虚妄,这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方法,也就是这念心不住常、也不住无常,不住善、也不住不善,不住明、也不住暗,这念心什么都不住。就如《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色也不住、心也不住。住就是想,时时刻刻想这些,认为这是丑的、那是美的,这是好的、那是坏的,只要这么一想就称之为「住」。住又称为执着,执着即是染污。总之,在任何境界上起心动念、生分别,就是有所「住」。要达到不二的境界,就要无所住。因为心无所住,没有内、也没有外,内外就是一体,成了空性的境界。凡夫未能了达这个境界,始终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不是善就是恶,不是亲就是冤,不是美就是丑,不是好就是坏,始终在两边念念不忘,这就称为执着,一执着就成为众生境界。
智者了达善法是缘起性空,恶法也是缘起性空,一切境界都是假相、都是虚妄,都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有智慧的人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唯是一个,「其性无二」,哪有两个空性呢?
所以,佛法所讲的「中道第一义谛」是最究竟的善法,契悟了佛性就是最高的善法。佛性不落两边,佛性「非善、非不善」,佛性「非常、非无常」,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性。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思善、不思恶,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三际不住,不攀缘两边,这念心了了分明、寂照一如,这就是佛性、这就是不二之性。寂是不动,不动就是定;照是清楚明白,清楚明白就是慧。这念心寂照一如,不动当中又能清楚明白,就是定当中有慧,慧当中有定,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佛性。
智者明白一切法都是缘起、都是性空、都是生灭,只有当下这念心性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念心性就是不二之性,不二之性就是佛性。这一段是六祖大师答复印宗法师,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在《大般涅槃经》里讲:「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这里讲善根有两种:一是内、二是外,内是起善念,外是做善事。在初初学佛的人来看,有善法、恶法及善念、恶念的分别相,这都属于渐修。可是佛性不在内、不在外,内外都是虚妄。譬如我们坐在讲堂里,认为讲堂是内,外面的走廊是外。如果站在走廊上看,走廊又成了内,外面那条路则是外。所以,哪个是内?哪个是外?始终没有一个定点。内与外是方便的说法,世间上所有的相都不能执着。
佛为了要普度众生,所以开设种种方便善巧的法门,对于根机好的人,就说「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门。对于根机差的人,如果讲圆顿法,讲「善法是虚妄、恶法也是虚妄」,可能愈听愈迷糊,认为「既然都是虚妄,我还修什么行呢?」心当中就起了疑惑,心就没有着落了。所以,佛就告诉他要断除恶法,要修善法,依照「四正勤」去修「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也就是渐次修证,等到心渐渐宁静,观念成熟了,对佛法的道理有所契悟、有了心得,然后再告诉他:善恶都是虚妄,善恶也是了不可得。这时候他不但不执着恶法,就连善法也不执着,因为知道善、恶是相对法,知道要不落两边。由于心不再执着,时节因缘成熟,一下就契入了中道、契入了实相,这就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