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
着,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界,就是指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内界,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外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为六识中界,加起来一共十八界,属于众生境界。

    蕴之与界,其中有心法、有色法,一般众生看来是两个境界,其实五蕴与十八界就是一个。一个是心、一个是色,一个是内、一个是外,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一个是自己的身体、一个是外面器世间。在凡夫看来,根是根、尘是尘、识是识,有五蕴、有十八界、有种种的区别,所看到的都是相对的境界,有大小、善恶、美丑、远近、明暗,都是两边、都是相对,而相对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譬如「明暗」,人在白天看得见,就执着白天是「明」,晚上看不见了,就执着是「暗」。可是有很多动物白天看不见,晚上却看得见。这个「明」与「暗」是真的吗?明暗都是虚妄不实的。

    所以说「色心之法,荫覆真理」,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执着的事物,有的人迷色较重,有的人迷心较重。因为迷色,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色即是空,色法当体是空,分析起来不外乎是空性,所以色法是空。我们这念心也是空性,心念就是受、想、行、识集起所生。这个心当中有五种境界,「受」是感受,例如苦、乐等种种感受,称为「受阴」。只要一落入感受,心光就被蒙蔽了,定力也失去了,心就由绝对变成了相对。事实上,苦与乐都是自己的执着、分别,一般人喜好乐的感受,就拚命去追求;认为是苦的,就选择逃避。因为有了取舍之心,心就成了相对、就不清净了,真心就变成了妄心。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迷色重的,佛就讲身体是四大假合,虚妄不实。用析空观去分析观照,最后还是归于空性。迷心重的,财迷心窍、色迷心窍,起贪瞋痴,造种种恶业,心失去了光明,认为没有因果、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不知道当下本具的佛性,更不知道什么叫做空性。因为迷心重,所以佛就说受、想、行、识是空,受、想、行、识不是绝对的。例如苦受、乐受,甲认为是苦,乙却不认为是苦;甲认为是乐,乙却不认为是乐。再举个例子,譬如有的人喜欢吃臭豆腐,觉得臭豆腐很可口、很好吃,可是也有人讨厌臭豆腐,闻到味道,头就发昏。抽烟、喝酒、嚼槟榔也是一样,有些人染上了这些习惯,不吃就觉得难受,可是也有人排斥烟味、酒味,讨厌嚼槟榔。所以,你说这是苦还是乐?又譬如,有些人喜欢吃咸的、辣的,认为吃口味重的食物是一种乐受,可是对于喜好清淡口味的人,又咸又辣的东西他就吃不下去了。所以苦受与乐受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就不是真实的。苦乐都是虚妄,受阴也是虚妄。所以佛法讲不住两边,执着苦乐的感受,就迷失了本性,自心就失去了光明。

    「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环境的五光十色,譬如有些人喜欢鲜艳的花、瑰丽的颜色,也有人喜欢古色古香的物品,一心想要获得、持有,这就是对色法产生执着,属于色阴。另一种色是指男女之色,耽于这种色法,这念心就更迷糊了,色欲之火会使身心不得自在,是障道的恶因。由于众生对色法执着,所以佛开示「色即是空」。对于根机差的众生,佛就讲缘起性空、析空观,让大众知道所有物质分析到最后就是「空」。把物质分析到最后就是原子、电子,继续再分析,就是能量。物质的体性就是空性,我们这个身体也是空性,所以不要执着假相。对于根机好的众生,佛不讲析空观,讲当体即空、体空观,一切法本来就是空,不需要再经过分析才证实一切法是空,不需要等物质坏了才知道是空。因为众生对外界「色、声、香、味、触」执着,所以佛就告诉我们用缘起性空观、用析空观等方法,破除对身体四大的执着、对五尘境界的执着。因为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