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十七至三十二
了五逆罪,谁也没办法解救,只有受报。这当中尤以破和合僧的罪最重,因为扰乱了僧众之间的和合,使僧众彼此间起斗争,使道场不得安定,这是起恶业于如来所。
什么是一阐提?《涅槃经》讲:「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不能治。」一阐提就是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业报,自己有过失也不知道惭愧,不知道亲近善友,也不知道亲近佛法,心里没有光明,而且很黑暗,无论用什么善巧方便都没办法使他相信佛法,就称之为一阐提人。所以,高贵德王菩萨问佛:「犯了四重戒、犯了五逆罪过,乃至于一阐提等,这些人造了这么大的罪,是不是他的善根和佛性都没有了?」
(二十七)960401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佛告诉高贵德王菩萨,就善根来讲,善根有二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常是本具,本自具足,就是指我们这念智慧心,不论过去、现在、未来,这念心无始无终,就是常。为什么又是无常呢?虽然这念心是无始无终,不分过去、现在、未来,但是这念心是随缘任运,随着因缘而起种种变化,随着善因缘起善念,随着恶因缘起恶念,这念心时时都在缘虑当中、都在分别当中,所以这念心有时善、有时不善,这就是无常。但是,佛性是不住两边,不是常,也不是无常;既然佛性不住两边,就没有断与不断,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性。在渐次修证来讲,要除妄想证菩提,破无明证涅槃;以顿悟法门来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要保持觉性存在,这个觉性就是佛性。
佛又讲:「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善与恶也是两边。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呢?一般来说,善恶的认定也会随着时节因缘而变迁,譬如在佛法来讲是善,在其他宗教来讲就不一定是善;在过去的时代认为是善,现在这个时代也不一定认为是善。譬如过去的时代,社会上重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建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伦常,大家共同遵守这种秩序,整个社会乃至于政治才不会失序。譬如以公司而论,董事长是君,职员是臣;君主要尊重每一位臣子的人格,臣则要忠于主、忠于上司。这是在过去来讲,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伦理道德已经不合乎时代。所以现在认为是善,过去、未来也不见得认为是善;这个国家认为是善,其他国家也不一定认为是善。
世间法不外乎常和断,不外乎善和恶,但是佛性是不落分别,是超越两边。佛性就是指了了分明、寂照一如的这念心。「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佛性不住善、不住不善,是绝对法,不是相对法,所以佛性是不二之法。因为有善、有恶,就落入两边,落入两边则属于生灭法,所以佛性是不生不灭。
(二十八)960408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蕴,新译为「蕴」,旧译为「阴」,就是荫覆、覆盖之义;「阴」好象天上的云一样,遮蔽了阳光。「蕴」就是五蕴,亦名五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障碍覆盖了真心、障蔽了真性,遮蔽了心当中本有的光明、智慧、神通,所以使人无法了达自己的心性。
什么是「五阴」?在《顿悟入道要门论》里讲:「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入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