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清宫外史下(3-2)
于入水,诸弊丛生。然大沽口浅,已不能近,烟台、旅顺无碍加深,倘增深一尺,可添煤四十吨,何所见不及于此?而炮房之药气闷,令台之布置不密,犹见弊之小者。

    今朝廷加意台澎,饬照仿造,而劼侯、傅相,意见不同,劼侯请俟回华察看,自是慎重,合肥谓不必久待,电令速购。岂成功期诸二年,而订定不能迟诸两月邪?此尤弟所未喻者也。”

    这是指新订购的两艘兵舰而言。李鸿章看到这里,大为气愤,“胡说八道。不必久待,电令速购,那里是我的意思。六月里,总署有信给我,说台澎孤悬海外,应该从速购备船只,以备不虞。我因为战舰花费太大,所以复信,说暂照济远订购几艘。六月二十四奉到电旨,我还记得全文是:‘着照济远或快船,定购四只,备台澎用。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船价户部有的款可拨。’你评评,何尝是我错?”

    “中堂不错。本为救急之计,自然不能久待,而况户部有‘的款’是指此时而言,迟延日久,‘的款’也许造了三海的御舫,岂不落空?”

    “着啊!你这才是深知甘苦之意。”李鸿章又说:“至于我给劼侯的信,将来可以问他,我只说:炮不可小于八九口径;甲不可薄于十二寸,如用铁面不可薄于十寸;船速不可低于十五里;吃水不可深于十八尺,这都是相度实情,期望快船能得战舰之用。谋国如此,自觉不为不忠,而局外人横加非议,实在令人灰心。”

    “中堂谋国,有识者无不倾服。不过,言路上的传闻,虽说空穴来风,到底也还另有说法。”

    “什么说法?”李鸿章张大了眼问。

    “如无‘空穴’,何有‘来风’?”

    李鸿章一愣,接着换了副沉着的脸色,“此言有味!”他说,“你听到什么风声?”

    “听说驻德使馆中人,另有信来。盛伯熙就接到一封,预备动折子参李丹崖。”张荫桓说,“盛伯熙的笔锋,中堂是知道的,不动弹章则已,一动必不为人留余地。”

    “噢!”李鸿章问:“还有呢?”

    “总还有人要借此生风。据说,目前有一公论,‘定远船质坚而价廉;镇远船质稍次而价稍涨;济远船质极坏而价极昂!’总而言之,照他们说,一船不如一船!”

    “这些话是从那里听来的呢?”

    “上海《申报》上就载得有。”

    “局外人的浮议,未必可信。”李鸿章不屑地说,“好在李丹崖已经交卸回国,奉旨交北洋差遣,定、镇、济三舰,也快到大沽口了。是是非非,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是!”张荫桓的本意是来报告消息,原意既达,不必词费,所以起身告辞。

    李鸿章却不愿放他走。李凤苞的毛病在李鸿章自然不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话虽说得坦然,心里却不免嘀咕,希望张荫桓能替他想个化解之方。只是言语之中,袒护李凤苞在先,一时改不得口,唯有先拿张荫桓留了下来,再作计较。

    “如果没有事,你再坐一会……我还有话跟你谈。或者,”他沉吟了一下说:“托你再去打听一下,还有什么人从德国写信来?”

    “是!我晚上再来跟中堂回话。”

    ※ ※ ※

    从张荫桓辞去以后,便是接连不断的访客。李鸿章本来是不想见的,但就这一天之间,发觉京中的各种迹象,都对他不利,为了听听消息,也为了笼络朝士,一改本心,尽量延见。

    访客是来巴结的多。因为听说朝廷要大办新政,用人必多,或者想兼差、或者想外放,都得要走手握实权的“李中堂”的路子。此辈见识有限,但消息灵通,所以李鸿章倒听了许多想听的话。

    到了四点多钟,贴身跟班悄悄来提醒,该赴庆王的饭局了。这天,奕劻为李鸿章接风,陪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慈禧全传简介 >慈禧全传目录 > 清宫外史下(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