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
处境。中的嵇康是一个有正义感、想“追求自由”、“独善其身”而不能的形象,嵇康的处境与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处境有相似之处。据黄秋耘回忆,陈翔鹤写这篇小说是有感慨的,他说过:“我也是同情嵇康的。嵇康说得好:‘欲寡其过,物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这不正是许多人的悲剧么?你本来不想卷入政治漩涡,不想干预什么国家大事,只想一辈子与人无患,与世无争,找一门学问或者在文艺上下一点功夫,但这是不可能的,结果还是‘物议沸腾,频致怨憎’. ”7 陈翔鹤的历史小说本来只是一种知识分子的个人话语,但在一个共名的时代,异端的声音总是被歪曲,它们被加上“通过历史题材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宣传”、“替反革命、右派作家喊冤控诉”、“影射两条路线斗争”8 的罪名而受到严厉批判,作家在文革中也惨遭迫害而死,似乎又一遍重复了的悲剧。
这一时期历史题材创作中的民间意识,主要表现在个别话剧作品、旧戏的整理改编及一些新编历史剧(戏曲)中。国家戏曲改革工作的重点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原则对旧戏的改造,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引导下对旧戏中体现出来的的民间意识进行清理。民间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它具有某种“藏污纳垢”的特征,包含了旧时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旧的伦理道德、或宗教迷信等成分,也包含了民间自在的追求自由的表现形式。从1950年7 月到1952年3 月,中共中央、文化部禁演了24个“有不良影响”的剧目,许多相关剧目也在“不禁自禁”的状态中,其结果是真正能上演的传统剧目非常之少。1956年,为了贯彻双百方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提出要“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 到第二年4 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上,全国各地已经挖掘到剧目累计有51867 种,记录了14632 种,上演剧目达10000 种,并且开放了《探阴山》等禁戏9.虽然不久这些工作成就又被极左的政治路线所否定,但它充分地证明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戏曲中的民间意识与民间趣味还是顽强地存在着。从另一方面看,推陈出新的结果也使戏曲在新时代获得了自我表现、更新的机会,其表现领域也得到了扩大(如现代戏的出现)。在当时的旧戏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的是“清官戏”.1956 年浙江省昆剧团改编的昆剧《十五贯》赴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观看了演出,盛赞“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历史剧可以很好的起现实的教育作用”10. 当时还有不少清官戏,如田汉根据陕西碗碗腔剧本《女巡按》改编的京剧剧本《谢瑶环》,吴晗在毛泽东提倡“海瑞精神”、“魏征精神”的背景下创作的京剧剧本《海瑞罢官》等。“清官”形象后来引起了论争,支持者认为“清官”身上的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可以当作新社会的伦理道德能够继承的优良成分;反对的一方则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指出“清官”仍然属于地主阶级,他们具有忠君与奴才思想,清官戏在现实中起了麻醉人民的作用。挑起这一争论者是别有用心的,到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就露出了真面目,学术讨论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直接揭开了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我们由以上简述可以看出,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国家意志、知识分子与民间的各种话语都有所表现,但国家意志处于权威的地位,所以随着60年代中共党内政治路线的斗争加剧,就自然导致了短暂的历史题材创作繁荣局面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