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节 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当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首先,以“双百”方针的提出为标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打破了无形中形成的题材方面的禁忌,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1957年的反右运动,文艺界对“现实主义深化论”、“干预生活”的文学思潮的批判,又形成了新的禁区,使得作家不得不回避直面人生、指陈时弊的创作,只能转向历史,以曲喻隐指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现实的多层次的体验与感受。1949年以前一些活跃的作家,如田汉、曹禺等,原来都从事现实题材的写作,1949年以后由于对“新生活”的陌生,在写作上出现了平庸乃至停滞的现象,历史题材创作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领域,这些老作家也成了当时这种繁荣局面的主要支撑者。此外,在旧戏整理、旧戏改革运动中,一些知识者企图在其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民间文化形态也寄生于传统的“清官戏”、“鬼戏”等类型上得以保存下来,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包容性。

    历史题材创作可以离析出几个层次。首先,一些作家如郭沫若、曹禺等,本身就是时代“共名”的热心营造者与具体体现者,其历史题材创作也常常是在“古为今用”原则下为当时政治路线服务的作品,它们或是别出心裁地歌颂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文治武功,或是借古喻今为具体的现实政策服务。其次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借历史题材曲折地表达自己心曲的“个人话语”,它们虽然常常遭遇被压抑、歪曲乃至批判、埋没的命运,但正是这些个人话语体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自身处境的真诚的感慨与反思,以及对底层人民处境的真正关怀与同情。第三类作品带有强烈的民间趣味与民间意识,它们是顽强的民间传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的延续。

    郭沫若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有《蔡文姬》(1958)与(1960),它扪都是翻案之作,在这两个历史剧中,曹操与武则天不同于传统的奸雄、淫乱形象,而是以雄图大略、“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扶危济困、爱民如命的面目出现,其私德方面亦无可挑剔。这两个剧本有明显的借古颂今色彩,是一种间接的对新政权及其领导者的歌颂。在《蔡文姬》中,作者虽然也企图寄托自己“去国十年”的身世之感和希望统治者爱惜人材的心曲,但这种个人感怀只是借古颂今主题的陪衬,剧中为体现“民族团结”主题而加上的许多匈汉一家的对白也纯属蛇足。与之相比,一剧结构谨严,矛盾集中,在戏剧艺术上明显要优于前者。但这两个剧本具有共同的以古拟今色彩,其对史料的“好恶随心、笔削任我”更是不足为训的。与郭沫若相比,曹禺执笔的《胆剑篇》在史料的运用上要严谨得多。剧本以吴越争战为背景,着力歌颂越王勾践与越国人民在战败之后,忍辱负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反败为胜的精神。在剧中人物塑造上,它也力求按照古代人物的面目来塑造,而不做过分的“以今例古”的拔高。此外,剧本结构的严谨、对白的圆熟生动也是值得称到的。但该剧也打上了明显的时代共名烙印,如为了体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的观点,剧中塑造了坚韧不拔的人民英雄苦成的形象,并让他向勾践献苦胆鼓励其继续抗战的情节;剧中虚构的越国人民“不吃吴国的白米,没有牛用人拉,没有犁用手刨”的情节,也明显是为了响应当时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口号而作的。姚雪垠从1963年开始发表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是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宏篇巨著,它以李自成起义为题材展现了一幅主流意识形态想象中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画卷。该小说在这一时期历史题材创作中颇为突出,但它对农民起义领袖形象的塑造也有明显的拔高色彩,这与作家的思想处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历史观的笼罩之下有关。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目录 > 第一节 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