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没。她双腿一软,重重地跪倒在冰冷的、粗糙的沙砾地上。手电筒从她无力的手中滚落,光柱在狂风中乱晃了几下,熄灭了。无边的黑暗和绝望瞬间将她彻底吞噬。她双手深深插进冰冷刺骨的沙土里,指甲断裂了也浑然不觉,身体剧烈地颤抖着,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呜咽。积蓄了大半年的疲惫、恐惧、无助,在这一刻彻底决堤。
不知过了多久,风势似乎小了一些,但沙尘依旧弥漫。一个瘦小的身影,顶着风沙,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到她身边,是砾萍。她摸索着抓住母亲冰冷僵硬的手臂,声音带着哭腔:妈……妈!回家吧!风太大了!苗……苗没了……
王秀兰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在昏暗中闪着骇人的光。她一把甩开女儿的手,几乎是咆哮着:苗没了!再种!种子还有!天还没塌!
她挣扎着想要站起来,却因为脱力和悲伤,几次都趔趄着摔倒。砾萍哭着,死死抱住母亲的腰,用尽全身力气想把她拖离这片伤心地。
那一年,王秀兰带着全家,在风沙的间隙里,咬着牙,流着血泪,重新翻地,重新点种了三次。每一次刚有点绿色,就被随之而来的大风无情地抹去。最终,那几袋珍贵的种子消耗殆尽,地里只剩下几株病恹恹、弱不禁风的独苗,在秋风中徒劳地摇晃着单薄的身影。收获连一把瘪籽都没有。只有被风沙打磨得更加粗糙的手掌,和心底那道被反复撕裂、几乎无法愈合的伤口。
希望的火种并未熄灭,只是被残酷的现实压到了濒临熄灭的地步。
熬过漫长的寒冬,第二年春天,王秀兰的眼神里多了一层更深的、近乎偏执的执拗。她几乎掏空了所剩不多的赔偿金,做了两件事:买回更多、据说更耐旱耐盐碱的葵花种子;然后,像疯了一样,带着全家老小,在地的四周,开始了一场蚂蚁搬家般的浩大工程——扎防风篱笆。
没有成材的木料,他们就用戈壁滩上最廉价也最坚韧的材料:红柳枝、骆驼刺杆、甚至从远处捡来的、废弃的、带着锈迹的铁丝网碎片。王秀兰挥舞着铁锤,将一根根削尖的、手腕粗的杨木桩狠狠砸进坚硬的砂石地里。孩子们跟在后面,用韧性较好的红柳条或捡来的铁丝,在木桩之间来回缠绕、捆绑,编织成一道道虽然歪歪扭扭、漏洞百出,却倾注了所有心血的屏障。
每一根木桩的砸入,都伴随着王秀兰从胸腔里迸发出的、野兽般的低吼。汗水浸透了她褴褛的衣衫,顺着鬓角流下,混着飞扬的尘土,在她脸上冲刷出道道泥痕。虎口震裂了,鲜血染红了锤柄,她只是胡乱用布条一缠,继续抡锤。砾萍带着妹妹们,小手被粗糙的红柳枝和铁丝划出一道道血口子,也咬着牙不吭声,只是更用力地缠绕着。
篱笆墙在全家人的血汗中,艰难地、一寸寸地延伸,像一道倔强的伤疤,固执地圈守着这片被风沙反复蹂躏的土地。当最后一段篱笆被歪歪扭扭地固定好时,王秀兰拄着铁锤,望着这圈简陋的屏障,长长地、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吐尽了胸中积郁的所有浊气。有这道篱笆在,风,总该收敛些了吧
种子再次被满怀虔诚地埋入土中。这一次,嫩绿的幼苗终于顶破了土壳,在戈壁滩吝啬的阳光下,颤巍巍地舒展开两片小小的子叶。那抹微弱的绿色,点燃了全家死寂的眼眸。孩子们每天收工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地头,蹲下来,屏住呼吸,数着又多出来几棵小苗,欣喜地叫着:妈!快看!又长了一棵!
王秀兰疲惫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虽然那笑容里依旧刻满了沧桑和挥之不去的忧虑。
幼苗一天天长高,抽出嫩叶,在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居然显出了几分茁壮的势头。篱笆确实挡住了大部分肆虐的风沙,幼苗得以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生长。看着地里一天比一天浓密的绿色,希望如同久旱后的甘霖,重新滋润着每个人干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