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着,直到声音沙哑,最后跪在山梁上,放声痛哭……
未曾踏足贫困地区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未曾体验过陕北山沟沟艰苦生存环境的人们,是难以真正理解他此刻心情的悲壮。对于叶一凡来说,考取大学是离开山沟、走出农村,实现社会阶层跃迁的唯一途径。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体,而是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沟里,辛勤耕作的广大群体。他们没有权势,更缺乏足够的财富去推动生活的车轮。对于他们而言,想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考大学来实现。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为何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仍要申请贷款以支付大学学费。他们或许会建议,既然经济条件有限,不如选择务农,为何要背负债务去求学呢然而,这些质疑者可能未曾体验过山区的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生中能有多少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城市中,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机会便无处不在。但对于农村孩子而言,高考往往是一生中唯一的关键转折点。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一个人的成长背景不仅决定了起点,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的轨迹。
如果非要让叶一凡为自己选择一个崇拜的偶像,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即便多年以后,他依然坚信自己一生中只崇拜过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父亲。
流泪是极其羞耻的行为,特别是对于男孩子。他幼年时,父亲这样告诫他。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父亲说出这番话的那天,是因为一个桃子的归属权问题,他与同村的孩子发生了争执,争夺从树上掉落的桃子时,两人打了起来。在争斗中败下阵来的叶一凡,鼻血沾满了脸庞,看到自己流血的叶一凡惊恐地大声哭泣。
他不清楚父亲是恰巧路过,还是听到了他的哭声才赶来的。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当时粗鲁地将他拉到一旁,在路边抓起一把尘土,随意地抹在他的鼻子和脸上,并严肃地告诉他,男孩子不应该轻易流泪。那天,叶一凡刚满三岁。
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尝试忍受,无论是身体上的痛楚还是心灵上的屈辱。尽管年幼的叶一凡尚未完全理解心灵上的屈辱意味着什么,但这种想法和认识使他变得异常坚韧。村民们曾一度认为叶一凡是个不知疼痛、不会哭泣的孩子,这样的看法并非没有根据。大约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村子里有人在打麦场上学习骑自行车,他便去凑热闹。
随后,有人邀请他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而一个同村的孩子则跟在自行车后面奔跑玩耍。可能是因为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那孩子下意识地伸手一抓,没想到这一抓竟无意中将毫无防备的叶一凡从自行车上拽了下来。
叶一凡的头部被地上的石子撞击破裂,腿部也被自行车划开了一道大口子,只有他自己深切地感受到那撕心裂肺的痛楚!他内心极度渴望哭泣,泪水在眼眶中不断打转。然而,父亲的话语流泪是极其羞耻的,特别是对于男孩子在他心中不断回响,如同沸水一般翻腾不息!因此,他咬紧牙关,默默忍受着痛苦,一言不发地朝家的方向走去。
从那天起,村民们开始认可了他的坚韧,尽管他还是个孩子。经历了那次自行车摔跤的事件后,叶一凡成为了村中其他孩子心目中的坚强典范。只有叶一凡自己清楚,这两处伤痕永远地刻印在了他的身体和灵魂之上。
今日,叶一凡的记忆中第二次泪水盈眶。当他带着红肿的双眼踏入家门,他注意到母亲的眼眶同样红肿。他明白,母亲是因忧愁而哭泣。对于一个年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供养一个每月生活费需上千元的大学生,似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如果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叶一凡的心情飞升至天堂;那么,母亲红肿的双眼则让他坠入了地狱。他沉默不语,不知该说些什么,一切只能寄望于父亲。在他的眼中,父亲是无所不能的,是他的